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非遗语境下节日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变迁 ——以双华畲族“二月二”会亲节为例 2020-06-01
节日作为民众、族群特殊的风俗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民间文化事象和生产生活逻辑,是集体记忆的集中展现。双华畲族"二月二"会亲节在延续了我国传统"二月二"的节日内涵外,又因独特的民族集体记忆呈现出自身的文化形态,延伸了族群记忆的链条,成为本地畲族文化认同的标志性符号。随着时代发展与文化保护意识增强,双华"二月二"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以歌会的形式从普通的地方性岁时节日转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节日文化发生了变迁。回溯这一历程,我们看到了国家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与民间传统节日的互动,同时我们也应反思非遗语境下节日传承保护的合理路径,从而推动传统节日的可持续发展。
-
互联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与活性传承构想——以陕西棕编为例 2020-06-01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但由于外来文化等威胁,我国本土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挤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发展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都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技不断进步,互联网与"非遗"的相结合发展能够为"非遗"的活性传承提供新的思路。
-
河北省蔚县灯影戏传承保护现状的田野调查 2020-06-01
河北省蔚县的省级非遗项目“蔚县灯影戏”类属于我国北方地区的皮影艺术,深受冀北一带人民群众喜爱。蔚县灯影戏历史悠久,是在吸取民间小调、民谣、戏曲等多种乡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2013年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类似,蔚县灯影戏也面临着观众数量减少、传承谱系断层、保护工作艰难等现实问题。笔者通过对蔚县灯影戏现状的实地调查,结合蔚县灯影戏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对其生存现状及传承保护,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引起多方关注,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祖国优秀非遗项目。
-
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的非遗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地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积累创造形成,并世代流传下来的灿烂成果,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烙印和智慧结晶。但由于非遗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许多非遗尽管保留到了今天,仍无法有效地融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传承遇到了阻碍。自文化创意产业兴起以来,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代表,并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运行方式与其他产业发生复杂的联系。非物质文化遗
-
非物质文化遗产动画宣传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宝贵结晶,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遗文化主要是通过形象、体态、声音、语言等方式来实现传承与发展的。本文针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困难的问题,从动画技术角度着手,详细地探讨了动画宣传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必要性和主要特征,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动画宣传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有效推动我国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创新发展。
-
传承多彩文化 创享美好生活——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主会场展览和推介活动回眸 2020-06-01
2019年10月17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第七届非遗节")在成都非遗博览园拉开序幕。本届非遗节以"传承多彩文化,创享美好生活"为主题,在1个主会场和28个主题分会场开展了国际展览、国际论坛、国际竞技、国际展演和互动体验等各类活动830余场。来自86个国家的1100余个非遗项目、5600余名代表共襄盛会,上演了一场有颜值、有价值、有力量、有影响的国际性文化盛会。
-
千古秦腔薪火相传 陇中大地名家荟萃——西北五省区非遗传统戏剧(秦腔)会演圆满落幕 2020-06-01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集中展示西北五省区非遗秦腔戏剧艺术传承发展的优秀成果,同时探索以非遗资源带动旅游市场、以旅游市场提升非遗可见度的规律,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大力支持下,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定西市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支持的"庆祝
-
浅谈非遗文化 2020-06-01
作为中国独一无二的非遗-通草浮雕享誉海内外。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使“通草浮雕”永远绽放世界之林,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