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传统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门类之一。当今社会,各国文化交流日益繁多,外来音乐丰富各异,现如今很多年轻人倾心嘻哈音乐、摇滚音乐。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创新性发展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
文山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研究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山壮族地区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但是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文山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延续过程中逐渐萎缩甚至消失。创意经济的全面兴起正好为文山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此,要进行"非遗"传承人培训创新;"非遗"文化的认知创新;"非遗"传承机制的创新;"非遗"传承路径的创新;创新传承文山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优秀民族文化。
-
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的非遗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明与心智的产物,它是真实的历史存在,是民族文化与文明的根基。在日新月异、变化万千的信息社会,我们更应该将其传承下去。当然,传承不是以固有的形态,而是以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形态和方式予以延续。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是地方非遗传承的适宜场所,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特征,使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能够落到实处。
-
黑龙江非遗艺术符号的保护和应用——以雪雕为例 2020-06-01
黑龙江传统文化史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于黑土地传统文化的凝练,具有深远的价值。而跟随社会进步和习俗不断的演变,本就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更快速的消失,寻求更多更新颖的保护措施意义非常。本文从黑龙江非遗中包括的一些民间艺术的人文、美学等艺术赏析的角度出发,联系雪雕艺术的不断创新,造型和体裁多元化等方面,论述其在雪雕艺术的构思中新的内涵理解,和逐步走向深入实践的方式方法,并为黑龙江非遗的保护提出新的方案和思路。
-
“非遗”视角下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新教育研究——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例 2020-06-01
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活态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在新时代推广和传承景德镇陶瓷文化,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和国家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景德镇陶瓷大学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通过将景德镇陶瓷文化非遗资源引入特色课程开发、产教融合、校内传承基地,构建互联网+平台等多种教学举措,从而构建起契合非遗传承发展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景德镇陶瓷文化“非遗”保护传承创新、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
特色小镇建设中的“非遗”保护与开发——以嘉兴市为例 2020-06-0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体现和代表性内容,但目前其在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面临着众多难题,这在特色小镇建设浪潮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通过对小镇居民、地方“非遗”保护相关负责人及“非遗”传承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合对特色小镇的实地考察,对嘉兴市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及传承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策略探寻 2020-06-01
中国古代各项发明与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本国国土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各项制作艺术传承性非常强,我国目前对文化遗产非常重视且市场价值很高,以求增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程度,防止“非遗”面临着文化没落的巨大冲击,进而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负责人与机关单位(博物馆)应该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制定可行性高的传承计划,让“文物”继续有生命力地传承下去。
-
已有48位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捐赠了69件(套)作品 ——浙江筹建省级非遗馆 让“非遗珍珠”重放光华 2020-06-01
浙江大地人文荟萃,孕育了众多非物质文化的瑰宝:蚕桑丝织技艺、龙泉青瓷、浙派古琴……目前浙江共有10个人类非遗项目、21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886个省级非遗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各省之首,它们构筑起一座璀璨夺目的文化宝库。9月底,在第十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这座文化宝库掀起盖头的一角,散发出闪耀的光芒。作为博览会的一部分,"天工巧作——浙江非遗馆捐赠作品精品展"展出的都是浙江非遗大师们的精品力作,引来不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