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聚众智,汇合力为纺织非遗传承发展谋未来第二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召开 2020-06-01

    11月15~17日,第二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主题为"构建纺织非遗发展命运共同体",会议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包括主题大会、主题论坛、创意展览、服饰大秀、限时闪售、非遗体验、合作签约、发布报告、座谈交流,以及揭晓"首创杯"2018年度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评选结果,发布"首创杯"第二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指定文创纪念品设计方案等。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餐主题宴会设计中的实践探索 ——以“七贤友之 非遗薪传”宴会主题设计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和精神文明的象征,其保护和传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高和寡,不易走进大众的生活,难以让大家了解和欣赏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采。因此,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饮食结合起来,对宴会主题进行创新,以主题宴会的形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 现代视野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以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阜新东蒙短调民歌为例 2020-06-01

    从2001年昆曲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至今,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已进入第18个年头。在保护工作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立法式保护等也在一步步探索中开展着,也试图开展非遗项目的分类保护。但纵观十大类非遗项目,不难发现,其中的少数民族非遗项目数量可观,他们是众多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对其非遗项目的保护,对保护文化多样性

  • 非遗公众活动:强化博物馆非遗传播效应的思考——以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个案分析 2020-06-01

    2007年修改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将博物馆的工作对象外延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指出博物馆要成为保护、研究、传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力量。因此博物馆有责任和义务利用博物馆平台优势探索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科学方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中提到:"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

  • 非遗视阈下传统手工艺人的传承困境及对策 2020-06-01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技艺,是农耕文明的代表性产物,是凝结民族智慧的历史与文化的载体,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息息相关,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传统手工艺逐渐衰落,一部分技艺水平高超、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濒危项目被纳入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体系中。这些非遗项目主要包括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传统医药类以及民俗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第一群体”及其生态扩展 2020-06-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届常委会,针对各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在道德层面、立法层面或是商业利用层面出现的对"非遗"的滥用和不尊重等问题,于2015年审议并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以下简称《原则》),特别强调了社区、群体和个人在保护和传承"非遗"中的决定性作用。

  • 文化传播视角下非遗数字化记录与传播媒介研究 ——以东北皮影戏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就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或个人所世代传承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1]与物质文化相比,非遗是以人为载体的文化,世代相传,并表现出独特的人文关怀,被誉为"人类精神的家园"。然而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非遗受到外来事物的冲击,呈现出发展的疲态。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传播媒介的多样性在冲击着非遗原有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非遗单一的传承与传播方式。笔者于2016年至2019年期间

  • 黑龙江满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群体人类学分析 2020-06-01

    依据田野调查数据的整理,对黑龙江满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体的发展现状做出分析与数据统计,可制定满绣传承人谱系表;借助人类学"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中"相互对比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可对其传承方式绘制出定量分析图表。从人类学视角分析黑龙江满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群体特征,有助于探究其与母系文化特征的关联、不同区域传承群体对于同一族群的认知差异以及跨地域文化比较下满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群体的审美趣味与传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