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中国观赏石协会首期赏石传承人研修班在京举办 2020-06-01
2020年8月27日,中国观赏石协会首期赏石传承人研修班在北京市开班。中国观赏石协会部分副会长、副主席、专委会负责人,各省市级观赏石协会负责人,各"赏石艺术"非遗保护传承单位负责人及业内资深人士共计10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修班。自2014年"赏石艺术"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5年中国观赏石协会被文化部认定为"赏石艺术保护单位"后,中国观赏石协会围绕有效保护和传承发展"赏石艺术"
-
文化生态学视阈下东营市吕剧非遗传承现状及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目前东营市吕剧非遗传承人所处的生存环境和现状来看,吕剧非遗传承人的生存发展举步维艰,而影响吕剧非遗传承人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文化、经济以及吕剧人才自身成长规律的制约等。东营市应加强整理和研究非遗传承人艺术作品和文献资料、创新吕剧艺术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途径和模式、落实好扶持传承人的政策等,强化对吕剧非遗传承事业的保护。
-
数字媒体艺术视野下非遗文化传承分析 2020-06-01
近年来,经济与文化等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与此同时,国家逐渐开始加强对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视,致力于从非遗文化传承角度,提高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在数字媒体艺术视野下,对非遗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能够实现对传统媒体形式的创新,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文章首先阐述数字媒体艺术特征;其次,分析数字媒体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最后,重点研究数字媒体艺术视野下非遗文化传承措施。
-
关于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技巧与文化传承研究 2020-06-01
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题材的纪录片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拍摄过程中的创作技巧进行分析,并尝试论证其文化传承价值。通过对非遗类型纪录片概念与分类形式的说明,在主题立意、叙事技巧、内容品质、讲解搭配、制作风格这五方面内容中,论述具体创作方法,并在文化传承内容的引导下,为相关内容纪录片拍摄与研究提供参考材料。
-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研究 2020-06-01
永春白鹤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是碎片化的传承,有较大的局限性。基于发挥现代学徒制的作用,对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开展研究,进行了三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
为己利他视角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行为逻辑初探① 2020-06-0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以为己利他的理论视角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行为逻辑进行研究,探究场景中体育“非遗”传承人是如何行动的,揭示体育“非遗”传承人为己利他的行为逻辑表现;他们传统体育技艺突出,具有一定的社会资源,拥有较好的村落声誉。是村落间公认的“能人”,体育“非遗”传承人为己的行为逻辑,无形中会挫败同样在进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部分边缘人物。传承人的利他行为能使上级部门和村落参与的群体有效整合,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然而传承人的消极懈怠行为表现会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本文只是以为己利他作为研究的理论视角,尚未深入,不够完善。因此,也未能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但是,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对体育“非遗”传承人的行动逻辑将会是今后学术界研究的焦点,本文的研究可为今后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
音乐类非遗在文化旅游中的“活态”传承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发展文化旅游。音乐类非遗有效地促进了音乐类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而音乐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也有效地推动了对音乐类非遗的有效地利用、保护和传承,所以我们应正确看待二者间的关系。文章分析了音乐类非遗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音乐类非遗对于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以及文化旅游中音乐类非遗的创新与发展策略,希望可以有效地推动双方的可持续发展,使音乐类非遗在文化旅游产业的进步与发展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
“传承”的命运——以“来访神”的文化遗产化为中心 2020-06-01
日本的"来访神:假面扮演之神"入选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访神,即是在特定的日期从异界来访的神灵,分为通过假面扮演使其可见的神和只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不可见的来访神两种。入选非遗名录的是可见的、物质化的神灵。虽然冠以"非物质"的名义,却是物质性要素的表现或者说通过物质性要素展现出来,由此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化的具体形态。本论文通过"来访神"这个事例,思考文化遗产化中物质、非物质,可见、不可见等关系,并对传承的相关问题,如公开与非公开、光与影等展开进一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