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浅析闽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 2020-06-01
八闽文化,源远流长,福州作为自有"海滨邹鲁"之美誉的闽地首府,拥有独特的地域人文环境,创造了历史悠远的非物质文化瑰宝.本文基于对闽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走访调查,通过搜集一手资料,整理文献档案,对闽地音乐、曲艺、舞蹈、武术、手工技艺、民间信俗和方言文学等项目进行梳理与整合.本文认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文化成"的理念,利用现代技术凝聚时空记忆,将闽地非遗的创新传承融汇文化的因子.
-
非遗政策背景下传承人保护现状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对于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关键环节就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问题,随着传统村落的衰败,非遗传承人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主要是分析当下传承人的发展现状等内容,从政策方面为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出一定的建议.
-
“非遗”视域下陆丰甲子英歌舞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陆丰甲子英歌舞是岭南民俗舞蹈的形式之一,2007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被列入国务院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从保护“非遗”舞蹈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了甲子英歌舞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如何实现甲子英歌舞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思路和建议。
-
音乐类非遗融入高校教学的模式探讨 2020-06-01
近些年来国家文化部门制定并颁布了较多非遗的相关政策,更加重视民族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仍然需要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途径,从而增强其传承的能动性。然而“非遗”高校活态传承就是一个较好的创新形式。
-
新时代江南丝竹的传承与“活态”发展创新 2020-06-01
江南丝竹发源于明朝,昌盛于明清,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影响力一直不大。江南丝竹目前正面临演出场所及场次减少、传承人缺失等诸多困境,其传承与发展需要持续建设传承队伍、培育文化土壤,采取切实可行的系列措施,在曲目、产学研、媒体传播上开拓创新,才能进一步提升江南丝竹的影响力和非遗生命力。
-
非遗传承与乡村特色文化发展 ——以山西省诸多小戏种为例 2020-06-01
山西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分布于村庄,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面临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新的契机,如何推进乡村非遗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本文拟以山西的小戏种展开论述.
-
“非遗”视野下傩戏的传承与发展——以宁都中村为例 2020-06-01
随着中村傩戏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非遗"的视野下,传承主体的变化与保护主体共同作用下,傩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充分发挥保护主体的各方作用,才能更有成效地传承与发展中村傩戏。
-
大数据技术在少数民族女性“非遗”传承人培养中的应用 ——以壮锦为例 2020-06-01
近些年,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加强,各级政府也强化了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少数民族女性在手工技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有特殊的优势地位,而她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受到的冲击又更为严重,所以该文以广西壮锦为例,探索加强对我国少数民族女性“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与保护。而随着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作为新信息技术正逐渐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该文将大数据技术与培养女性壮锦传承人结合起来,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女性壮锦技艺传承人的科学性、有效性、合理性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