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四川亮雪工艺传承基地 小剪刀 大情怀 2020-06-01

    简介Brief introduction四川亮雪工艺传承基地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占地面积900平方米,以"传承非遗文化,弘扬民间艺术"为宗旨,从事剪纸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创新、设计、生产和销售。基地目前有居家就业建档立卡贫困户、残障人士和基层妇女71名,公益帮扶700余人,先后输出150名骨干人员在各地从事剪纸技艺。获得全国全省以上金银铜奖项、收藏和入展共60余项(次),得到了人社部、文化部、省委省政府、省文化厅、经信厅和人社厅

  •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分析 2020-06-01

    前言 近年来,“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环境的推动下,成为相辅相成的两个主体.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尤其是在营造乡风文明、带动产业经济、凝聚民心民力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历史性任务”.

  • 新时代非遗传承的创新探索 2020-06-0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然而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称非遗),如何更好地将这些非遗资源不断的传承并发扬下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最近几年,尽管国家大力支持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仍然有大量的非遗资源在不断消失。为此新时期我们必须重视非遗传承的重要性,从多种角度出发促进其更好地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新时代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 新时代非遗传承的创新探索 2020-06-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然而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称非遗),如何更好地将这些非遗资源不断的传承并发扬下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最近几年,尽管国家大力支持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仍然有大量的非遗资源在不断消失.为此新时期我们必须重视非遗传承的重要性,从多种角度出发促进其更好地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新时代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品三吉州窑陶艺馆开馆 2020-06-01

    近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品三吉州窑陶艺馆正式开馆。吉州窑位于江西吉安县永和镇境内,隋至宋,吉安称吉州,故名。吉州窑是中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窑遗址之一。它始于晚唐,兴于五代,极盛于南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州窑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品三,1971年被调到江西省博物馆工作,恰逢吉州窑发掘工作启动。通过观摩吉州窑窑址出土的瓷片,激发了他研究吉州窑瓷器的热情。

  • 税务温暖非遗传承 助力企业发展前行——访全国政协委员、云南建水陶茶居紫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田静 2020-06-01

    儒家文化、饮食文化、艺术文化,是刻在云南建水这座城市骨子里的精髓,共同组成了迷人又充满魅力的建水文化。在底蕴浑厚的建水文化中,孕育了一代代能工巧匠,色泽深紫、花纹雪白的紫陶成为当地的一种古老文化符号。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项目云南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云南建水陶茶居紫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建水县田静紫陶技能传习中心理事长田静,围绕税收支持非遗文化发展问题,向前来走访的国家税务总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税务局干部娓娓道来。

  •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之思考 2020-06-01

    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表现内容,它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民俗类非遗文化的保护与继承都是以民众为基础的全民性的传承与保护,传承中需要合理保持原生态,合理运用新媒体,形成良性的互动模式,传承其内在价值,使非遗文化展现其活力,发挥其精神价值。

  • 苏派盆景传承人培养初探 2020-06-01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主要阐述了苏派盆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传承的做法,构建了“以大师工作室为引领、传承与创新为目标、双导师制模式为特色”的现代学徒制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以供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