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方言与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2020-06-01
随着普通话的逐步推进,许多地方的家乡话已逐步被汉语普通话同化,但作为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方言,不应随之消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一代文化人的社会责任.多年来,我校把传承"非遗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作为特色教育,积极探寻校园非遗文化、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和策略.在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方面,我们开展了许多综合实践活动,如寻访本土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等,而传承汤溪方言文化就已作为其中的一项.《方言与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事实,正是一个新的突破口,继续将传承"非遗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特色教育向纵深推进.
-
高等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三融”路径探索与研究 ——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为例 2020-06-01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我国非遗教育传承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探讨文化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在非遗教育传承工作方面的价值取向和可实施路径,探索性地提出了非遗教育传承的"三融"路径,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融入行业企业、融入地方文化普及与经济发展,并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为例探讨了实施的具体举措与方法,对改变非遗教育传承无章可循的现状,实现模式化、科学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
东莞东坑木鱼歌的校园教育传承初探 2020-06-01
东坑木鱼歌又称"摸鱼"歌,属弹词类曲艺曲种,是以口语相传进行"说唱"叙述的民间表演形式,该形式具有娱乐大众和教化百姓的功能。木鱼歌传承的脆弱性在于讲究本土语言演唱,需熟识东坑本土语言才能演绎出纯正的木鱼歌。语言演绎限制了木鱼歌传承,出现老龄化、断层化,其传承与传播显得尤为重要,而走进本地校园传承能够注入新鲜血液,保存木鱼歌的原始性、多样性和永久性。让曲艺非遗走进校园是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在艺术教育中培养木鱼歌的创作人才,解决曲艺传承所存在的困境。在校园传承的课程设置,其不仅使学科课程建设多样化,而且为曲艺非遗的资源库和项目丰富化,在创设曲艺非遗艺术教育平台之余,使木鱼歌被动的脆弱性转化为主动的传承与传播,校园传承实现了木鱼歌的本体演绎传承的作用。
-
播下一颗种子—浅谈面向青少年的非遗普及教育实践 2020-06-01
在广大民众尚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自觉了解和深入认识的现状之下,传播普及可以视为传承的前站。通过传播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走入民众视野,是营造良好传承社会环境的重要一步,而年轻人群,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群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纳和喜爱在其间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这样的理念,上海市自200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级名录体系基本形成之后,政府职能部门、项目保护单位以及相关的社区街道就开展了各种针对青少年的普及教育活动。而本文讨论的主要是上海近年来非遗在学校中进行普及教育的基本情况。
-
“后非遗时代”的河洛大鼓调查与教学实践研究 2020-06-01
在21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件,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冲击,一些靠口传心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不断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因此保护与传承"非遗"是刻不容缓的。河洛大鼓于2006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进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就河洛大鼓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后有哪些变化对老艺人们进行访谈、调查,并对河洛大鼓走进中小学课堂进行实践探究,以河洛大鼓为例能看出,对"非遗"的研究与抢救有利于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
-
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研究 2020-06-01
广东省韶关市目前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0项,传承人70位。非遗传承人存在着年龄偏长、后继乏人、缺乏资金扶持、资格的认定与退出缺乏可操作性细则等问题。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政府财政投入与扶持的不足,非遗的特点以及非遗传承人自身的市场意识、经营开发的能力与水平的限制等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国家与社会都需要加强对非遗及其传承人的重视,加强对非遗及其传承人的立法保护与规范,加大政府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资助力度,创新非遗传承人+保护与传承模式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
非遗传承的新闻宣传助力实战浅析 2020-06-01
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的策划、采写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期望能以此引起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视,让中国的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
“非遗进高校”与民间艺术活态传承教学模式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课堂,同国家提倡的高校“应用型”改革方向是一致的,既能让日渐消失的民间技艺重新焕发活力,又可以实现“非遗”向下一代的普及和传承。同时,也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文化自豪感,甚至培养自身技能拓宽就业渠道。本论文从高校教育改革、活态传承教学模式和教育目标三个层面展开了“非遗”传承同高校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