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苗侗民族非物质文化家庭传承模式特点和意义 2020-06-01

    苗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苗侗群众的智慧,经家庭、族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播和传承,从而形成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文化类别和传统传承模式特点,要想让这些苗侗非遗永久传承,就要求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在掌握其生产流程、制作工艺上,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生活的需要注入新元素、形式、手法等等,确保在苗侗家庭中世代传承下去。家庭传承对维护苗侗民族文化的持续性和鼓励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 传承保护杭州曲艺的现实思考 ——由“全国非遗曲艺周”说开去 2020-06-01

    曲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语境中,正逐渐回归观众的视野。通过参加全国非遗曲艺周的展演活动,杭州的曲艺保护工作及其参演节目,也受到肯定和好评。但客观地看,仍存在一些不足乃至误区。本文试图从对曲艺保护现实困难的分析出发,探讨进一步传承保护好杭州曲艺的方法与路径。

  • 基于文化自信下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提线木偶戏在中国历史悠久。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进步,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继承和发展提线木偶戏的策略,以期为类似艺术的发展提供参考。木偶戏在中国是一部珍贵剧种。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下,现代娱乐行业兴起对戏剧造成严重影响,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增加了对木偶戏的支持,其中一些被纳入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木偶戏发展传承做出贡献。 提线木偶戏表演是该我们国家剧种里面罕见的类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受影视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影响,木偶戏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此,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强了对木偶戏的保护支持,同时将一系列木偶戏添加至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代表作名录之中。本文主要以五华提线木偶西切入,从实践与理论双方面探究如何在现代中继承并发展木偶戏艺术,提出相应的见解建议,以期为相关艺术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

  • “非遗”传承人工匠精神的当代社会价值 2020-06-01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的出台,各界人士对发掘“非遗”传承人的当代社会价值热度高涨。发掘非遗价值的前提是保护非遗,而保护非遗的前提是保护传承人,只有传承技艺得到延续,其社会价值才可能存在,社会、国家、企业、传承人本身都应承担起保护非遗传承人工匠精神的责任。

  • 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问题研究——以内乡县为例 2020-06-01

    河南省南阳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下辖县内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齐全,各具特色。本文以内乡县为例,探索本地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措施。

  • 非遗保护视野下漳浦剪纸的传承与反思——以黄素、张峥嵘为代表的家族剪纸实践为例 2020-06-01

    本文以黄素、张峥嵘为代表的家族剪纸实践与传承为例,回溯漳浦剪纸随时代嬗变的历程,将漳浦剪纸与社会的发展、时代演进与个人的剪纸命运关联起来,特别补充了漳浦剪纸实践者对所持项目技艺特点的理解、传承人实际存续状况和所处境遇的切身体会等内容,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生动、鲜活详实的区域剪纸人文历史,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中的变迁,为漳浦剪纸进一步的非遗保护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材料参考与思考路径。

  • “西关正骨”的活态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传统医药类项目历史悠久,自成理论和实践体系,特色鲜明,泽被世人。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关正骨”的保护单位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律,建立活态保护和传承的系统工程,保护与发展并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进行深入分析,归结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创新的做法,提出了要依据非遗名录的主要特征,系统性地采取具体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其重要价值的观点,希冀能给今后开展其他传统医药类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一点启示。

  • 学校美育对非遗传承与发展的作用 2020-06-01

    我国的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渊源。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历史的变迁,导致异彩纷呈的文化逐渐消失甚至 灭亡。这也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转瞬即逝且不可再生的,如果不够重视或者保护不当将会导致其消亡或流失,现阶段 的科学水平基本无法恢复或再生。然而学校美术教育作为传承和发展非遗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也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因此,利用学校美育 对非遗进行传承和保护在现阶段显得越发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