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探讨如何在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实现非遗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诞生的瑰宝,在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实现非遗传承,打破了传统的非遗传承模式。在本文中将介绍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并探讨在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实现非遗传承的措施,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传承。
-
生态视域下川苗芦笙文化资源保护和发展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民族珍贵的文化资产,少数民族传统民族艺术的弘扬,有益于增进民族团结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川南苗族的芦笙是苗族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是川南苗人之间的精神纽带;同时作为我国非遗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保护挖掘并发展的价值。本文旨在探究川苗芦笙的资源开发问题、分析其内在价值,力求探索川苗芦笙传承的多元方式方法。
-
“非遗”保护视野下的海南儋州调声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在发展过程中,诸多优秀文化没落,为做好文化保护工作,使文化得到传承,应给予不同文化充分重视。例如,以海南儋州为例,调声作为一种古老音乐,流传千年,能够展现海南儋州独特文化,凝结着海南儋州人民智慧与文化,更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要想做好调声保护工作,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事业下,进一步挖掘调声音乐潜在能力,使其得到广泛推广,为调声文化保护与传承打下坚实基础。该文从海南儋州调声的发展现况和保护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从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下提出提升群众文化自觉性、重点关注生产性保护准则、遵循整体性保护准则、做好新媒体传播下的整体推广工作和构建调声基地做好学术研究工作等方面进行保护传承。
-
非遗美学:传承、创意与互享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是依附、蕴涵在文字记载和物质遗迹内部的精神内涵,主要是特定文化群体通过民间口传、实践和习俗传承的感知、体验与叙述等活态审美经验。以活态方式传承的民间审美文化具有不同于经典艺术和美学的特殊美学形态、内涵和价值,因而需要建设基于活态传承的非遗美学。非遗的审美特质在于它体现的是民间文化内在生命力,活态传承就意味着给文化发展带来生命活力的创新,文化创意生产就是从埋藏在集体无意识的历史记忆资源中不断地采掘、提炼和重新创造生成新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非遗美学的审美创意来自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文化群体各具特色的文化生产,表达的是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这种文化多样性创造的意义在于唤醒当代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群体自身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不同文化之间通过交互镜像化的自我反省和批判寻求文化互享的交互主体性。
-
文化强国视野下的“非遗”传承人继续教育问题探析 2020-06-01
非遗传承人继续教育是增强传承人自身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是"非遗"保护性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下文化强国战略发展目标的根本要求。通过对"非遗"及其传承人的特殊性与区域性理解、认识,积极探讨"非遗"传承人继续教育的路径,认为"非遗"传承人继续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一项持续性工作,对"非遗"传承人继续教育的目标一方面是提升文化知识水平、拓展艺术审美视野,另一方面也是增强"非遗"传承人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
-
陕西省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实处境与对策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发展的核心。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然而在其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应多渠道筹措保护资金,多渠道开展非遗传承,提高非遗保护意识,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采取多项措施保护与传承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冀东音乐戏曲非遗传承范式 2020-06-01
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在此追求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管是研究还是实践都形成了非常多的经验,这些经验经过综合整理即可形成非遗传承的基本范式。文章采取综合分析的方法总结了一套冀东音乐戏曲非遗传承的范本,明确了基本方法和原则,仅供参考。
-
鄂伦春非遗项目及传承研究 2020-06-01
鄂伦春族是典型的森林民族,在漫长的狩猎、迁徙、发展和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深厚而独特,几乎涵盖了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深入,鄂伦春非遗保护得到高度重视,摩苏昆、古伦木沓节、桦皮船制作技艺等均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但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逐渐缺失。建立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开发体系刻不容缓,如何有效保护传承和开发则是更为迫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