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非遗视角下滁州民间绘画的文化价值及传承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价值具有多元性,从非遗的视角探究滁州民间绘画的文化价值可以通过梳理其发展变革的脉络,进而分析其产生和存在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为滁州民间绘画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进一步激发滁州民间绘画新的生命力,使其为滁州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丰富的养料。
-
侗族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有声记录研究* 2020-06-01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传承人老龄化、继承人断档、民俗活动逐渐消失,无不体现传承的举步维艰。人在史存,人无史亡。以现代媒体技术对侗族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进行有声记录、保存和利用,刻不容缓。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佛山剪纸传承调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之一,但目前我国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不容乐观。保护我国的非遗项目,我们应该了解非遗的历史兴衰、传承与创新、制作与保存。佛山剪纸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该项非遗是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展较好的一项,亦曾经历过衰而后盛的过程,具有走访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探讨其特色和目前存在不足之处,并提供佛山剪纸市场开发与传承的建设性意见。我们致力于推动当代我国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坚定新时代下我国文化自信。
-
青出于蓝: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二代传承人吴灵姝 2020-06-01
蓝印花布色彩清新、图案吉祥、结实经用,曾经“衣被天下”。在现代化过程中,因机械替代与市场萎缩,技艺进入濒危状态。2006年,在吴元新的长期努力下,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失落的技艺得以复兴。如今接力棒传到了年轻一代的吴灵姝手中,她面临新的时代格局与社会要求,对非遗传承有自己的理解与尝试。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吴灵姝为我们讲述了她的成长经历及对蓝印花布技艺传承与创新的理解。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PDCD”模式初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无形的、世代相传的活态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中华文化复兴的今天,如何科学并具开创性地展开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非遗现有传承方式展开分析,论述了"非遗教育传承"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PDCD"非遗教育传承模式,对其构成的四个部分进行了详细解析,希望以此为非遗教育传承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
基于我国青少年群体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现状分析 2020-06-01
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和 民众日常生活的传承,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和继往开来的底气。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日益加大,但在传承、 发展上依然存在着青黄不接的情况,特别是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兴趣、传承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我们在制度建立、 手段结合、兴趣吸引等方面创新形式、加大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发动一场“人民战争”,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保护、 继承和发扬、创新。对于青少年来说,需要将非遗融入学习、融入生活、融入成长之中,让非遗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此,本文从青少年群体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现状分析,探讨激发青少年参与非遗保护的长效机制。
-
广东“非遗”传承与创新型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0-06-01
广东“非遗”舞蹈资源丰富,本地高等院校采用“采于民间、研于课堂、创于舞台、兴于社会”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建设校内实践基地、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类)研究基地(“三基地”),改革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三育人”,拓展社会舞蹈教育对象的年龄层次,加大舞蹈教育为服务社会的力度。最终构建“非遗”舞蹈传承与创新性舞蹈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模式。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扶贫的内在联系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不仅是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而且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促进非遗项目的产业化,把非遗产品开发与扶贫联系起来,有助于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促进贫困人口就业,达到巩固脱贫成果的目标。本文主要研究非遗保护与传承与扶贫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