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非遗传统工艺传承突破的应变整合机制 2020-06-01
非遗传统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工匠精神的传承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变迁,非遗传统工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非遗传统工艺应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变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众的消费需求,最终实现永续传承。
-
昆曲发展的南北曲韵与文化传承 2020-06-01
2001年5月,昆曲这一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戏曲艺术惊艳世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昆曲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南北各表”的历史流变,又有“韵学统一”的唱曲规范。曲分南北,用韵讲究,从“止于吴门”到成为全国性的戏曲,昆曲的最终发展和曲韵标准的最后设定,呈现出中国文人“雅言”“正音”的文化传承理想,也是非遗继承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
浅析文旅融合视角下沙家浜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近几年,文旅融合已成了一个热门词汇,拥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有独特的旅游价值,在文旅进一步融合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实现非遗的保护传承,也有利于推动旅游市场的繁荣发展。本文通过沙家浜非遗的现状,浅析了文旅融合视角下,沙家浜的非遗该如何保护传承与发展。
-
论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2020-06-01
茶文化中包含的许多元素已经被我国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被列为非遗最多的是茶艺类。即,各个类别茶叶(普洱、龙井等)加工研磨的技艺。除此之外,茶精神以及与茶有关的民俗文化也逐渐被重视,陆续被列为国家保护项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主要探讨了茶文化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
-
江门市“非遗”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0-06-01
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其中"非遗"音乐文化较其他文化更具代表性,具有多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民间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门的传统民间文化包罗万象,具有多种类型,题材也五花八门,深受海外侨胞的喜爱,尤其是"台山广东音乐"入选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江门"非遗"音乐开始走入大众视野。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法对江门市"非遗"音乐文化展开调查研究,从市级以上非遗名单、以及代表传承人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探究目前"非遗"音乐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能存在的发展路径,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为江门市文化融合发展的成长提供新思路。
-
校企合作模式下非遗进课堂实施途径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生活习俗以及更多形式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较多,有利于激发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感.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教学内容,更要加强学生自主理解,主动弘扬的意识培养.作为我国知识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学校教学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不仅是对人文习俗与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的具体策略,为中职学校进行非遗校园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
浙江海宁盐官非遗小镇空间营造设计研究* 2020-06-01
盐官古镇 2015 年浙江省第三批非遗特色小镇,也是著名的观潮胜地。针对盐官景区整体规划中的景点散、区域不平衡,景观层次不足等几个问题,应采取从整体布局的方式明确古镇文化特点,围绕潮文化开展非遗文化保护与继承,从古镇规划、街道、河流、建筑、景观、文化小品等出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进行活化与原生居民文化空间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可持续非遗小镇建设模式。打造具有特色的古镇非遗文化,将传统文化可以展现在小镇的各个角落,让游客体验“娱、游、乐、育”多方位的体验。
-
永定客家土楼楹联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基于生态理念的视角 2020-06-01
永定土楼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居住文化,反映了客家先民朴素的自然观和环境观,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永定客家土楼楹联也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定客家土楼楹联不仅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客家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生态理念的视角,挖掘永定客家土楼楹联中的人文和谐、精神和谐等文化底蕴,发挥资源优势,营造集生态、旅游、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大环境,培养非遗传承的生力军,壮大非遗传承的队伍,制订村规乡约等,以利于永定客家土楼楹联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