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非遗文化传承大学生创业项目案例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如何保证"手艺本性"与"活态传承"是当下非遗传承保护中需探讨的问题。随着"国潮"风的日益盛行,基于非遗文化传承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不乏为一个可以深度挖掘的创想。以"彭水苗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对如何打造苗绣品牌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盘活进行研究,以实现苗绣文化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
从“小众”走向“大众”:新媒体语境下的非遗活态传承与传播 2020-06-01
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通过传播组织、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创新,从小众边缘逐步走向大众面前。遵循非遗原真性保护原则、活态传承保护原则,新媒体语境下的非遗活态传承与传播必须兼顾传播规律和非遗保护要求。需要通过提高非遗传承人媒介素养、推动非遗文化整合传播、培育非遗活态传承群体等措施来改善新媒体语境下的非遗活态传承与传播。
-
浅谈雕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2020-06-01
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在这历史长河中,涌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文化产物,雕刻就是其一.雕刻已经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自从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被我们所关注到,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作品被我们加以重视和保护,雕刻艺术当属其中.竹雕刻是多种雕刻艺术的一个门类.但是,现如今,竹雕刻艺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没有良好的渠道让大众更进一步地区了解它.虽然在非遗保护的状态下得到了一定的市场,但是并没有完全地向大众展示它的优良,所以竹雕刻艺术要用它的艺术价值再加上一定的渠道来进行传承
-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南京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南京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还面临民众非遗传承意识较弱,技艺传承面临失传等困境,需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
-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电影《百鸟朝凤》再次引起人们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到底如何拯救濒临灭绝的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一直在努力,如建立专项保护基金、利用数字媒体进行艺术复制、培养新的传承人、利用非遗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开展田野调查等,但仍然存在诸如名录不均衡、补助分配不合理、传播途径狭窄、商业气息过浓、创新保护不足、传承后继无人等问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充分利用移动传媒进行广泛传播,鼓励艺术家利用非遗音乐大胆创新,将民间音乐引进高校和中小学音乐课堂,要在演奏中进行活态的传承,要以传承为中心,将"媒介复制"与"表演复制"结合起来,积极引导民间音乐文化市场的发展。
-
临夏州职业教育传承和保护非遗面临的问题与现状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临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临夏有“中国砖雕之乡”、“中国花儿之乡”的美誉。临夏州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共11项,其中包括莲花山和松鸣岩花儿会、河州贤孝、临夏砖雕、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永靖七月跳会、东乡族擀毡技艺、东乡族叙事长诗《米拉尕黑》、河州平弦、古建筑修复技艺、生铁铸造技艺等;省级非遗项目共29项。但现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令人堪忧,其传承和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在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属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方面,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和作用。未来要求职业院校能够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过程中,肩负起相关的责任和重担。
-
绵阳市体育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盐亭桃子龙为例 2020-06-01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绵阳市体育类非遗文化——盐亭桃子龙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了该项目的起源、制作工艺、表演方式,研究结果发现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中存在如下问题:传承人老龄化突出、外来文化的渗透、传统观念保守、发展资金短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几点策略.通过对本项目的研究,希望给今后的学者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让这项非物质文化在民间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
基于文化自信的非遗与文创研究综述 2020-06-01
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各界探讨的热点,近年来众多学者从各领域角度参与进非遗与创新的讨论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大大拓展了我国非遗研究的内涵与外延。但是,由于少有学者对其研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致使非遗现阶段传承与创新开发的规划模式,以及各学科参与非遗与创新研究的侧重点未能系统化呈现。基于此,应当首先梳理非遗及其传承创新工作的诞生起源;其次从"原生态"和"活态"这两条非遗传承研究思路出发,重点对我国非遗保护和开发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以及进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非遗的刻录保存和融汇创新两者并行不悖;最终探索出只有坚持走"守真+创新"的非遗传承开发模式,才能更好传承非遗文化精神,创新非遗表现形式,进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