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以高校体系性力量助推黎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基于黎族音乐校园传承的田野调查 2020-06-01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单一的"师带徒"制度代表的民间传承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黎族音乐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立足长远,民间传承须与校园传承凝心聚力、合力前行。田野调查发现,海南中小学音乐教师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不足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黎族音乐文化非遗走进校园的瓶颈。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一是要加强对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针对性培训,二是要在海南属地高校设立"黎族音乐研习所",将黎族音乐文化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延伸到肩负弘扬民族文化、为基础教育培养和储备师资的高等教育领域。
-
“非遗”传统舞蹈在高等院校的传承现状研究 2020-06-01
2002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同年,"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举办,提出了"非遗"进入高等院校这一重要议题。2011年,国家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全国掀起了一股"非遗"保护的热潮,剪纸、昆曲、舞蹈、古琴、篆刻、皮影戏等"非遗"艺术陆续走进了校园,进入了课堂,成为当下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我国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兼谈对学校开展传承的启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优秀载体,承载着区域文化共同体的历史记忆与智慧结晶。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代表性传承人基本情况、各省市县财政投入情况、宣传平台建设情况、法律法规配套情况、儿童青少年非遗教育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当前传承现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学校传承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探讨。
-
非遗舞蹈的传承路径研究 2020-06-0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推进,我们对非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有了新的思考。文章以川北南充地区的非遗舞蹈现状为例展开研究,首先介绍非遗舞蹈传承的背景,再结合实际分析非遗舞蹈传承的现状,并探讨了非遗舞蹈的传承路径。
-
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的分析 2020-06-01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影响,而且抑制了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及传承工作。为了使上述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和解决,需结合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来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中存在的非遗传承人呈断层趋势、重视申报轻视保护、非遗传承人现有认定制度等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套系统、完善的对策,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推动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及传承工作,而且还可以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推动非遗传承工作的开展。
-
浅谈非遗传承机制建设 2020-06-01
当前,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理念,在此背景下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空前提升。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发展中,积淀着无数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先进文化,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冲击下,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加强非遗保护制度的建设,还需要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并且打造传承机制。为此,本文对非遗传承机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概述,浅谈如何加强非遗传承机制建设,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让非遗文化重现生机。
-
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的思考 ——以东莞非遗保护工作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髓,而非遗传承人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延续中华文明命脉、传承历史经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故此,对非遗传承人加强保护势在必行.这几年,虽然我国已经接连出台非遗传承人保护与传承机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影响非遗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完善非遗传承人保护机制,必须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加强教育引导,确保非遗传承人可以传承文化精髓,促进文化的长远发展.
-
社交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基于性别的视角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作为非遗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其的研究一直以来是非遗关注的焦点。通过对现有传承人的现状和已有研究角度的梳理,不难发现从性别的角度对传承人进行研究在目前相对缺乏。尤其在社交媒体飞速发展的当下,技术赋权使得女性有更多的机会成为数字化社会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性别的视角下对非遗传承的研究就显得尤其具有价值。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在对非遗传承人的性别分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聚焦传统舞蹈,分析了非遗传承人中女性缺位的原因。同时,结合社交媒体所营造的新的传播环境,对非遗传承人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