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非遗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2020-06-01
在江苏省的地级市—南通,《南通范氏诗文世家》是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项。虽然目前南通非常重视对非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然而非遗开发工作仍面临许多挑战。将《南通范氏诗文世家》中的家风文化元素应用到文创产品设计中,可以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独特性,同时为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新思路。
-
试论时代转折中的非遗传承与传统复兴 2020-06-01
近年来由于我国文化传承机制不健全,再加上受西方文化的冲击等因素,导致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方面,出现了很多迫切性问题。如何改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和传承的问题,本文将进行建设性的探讨和研究。将 当今我国非遗传承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集中在一起,找出造成这种困局的真正原因。结合时代背景,开发发展机遇,讨 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实用的方法,更好的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下去。
-
开拓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保护传承新思路——以汴绣为例 2020-06-01
汴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销量萎缩、假冒产品横行导致其在产品保护、工艺传承上出现严重问题。文章总结了汴绣的艺术价值,分析了汴绣传承中的困境,并针对困境提出了三种保护措施,即构建汴绣数字化资源库,进行汴绣的数据归纳、存储;提取设计符号,将符号归类并探究其艺术形态;运用虚拟数字技术,展现汴绣"活态",实现汴绣表达与应用,从而力求保护汴绣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原文化,探索非遗保护与传承新路径。
-
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创新研究——以昆曲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承袭的无形文化遗产,但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日渐濒危,亟须加强保护.文章以非遗项目——昆曲文化为基础,提取昆曲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结合产品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试图设计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昆曲文创产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产业与文化相融合,最终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的目的.
-
探讨如何在中职美术设计教学中实现非遗传承——以“阳江漆艺”教学为例 2020-06-01
“阳江漆器髹饰技艺”2010年5月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名录。本文以“阳江漆艺”教学为例,分析“阳江漆艺”教学的意义,从非遗传承工作坊平台的创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探究如何在中职美术设计教学中实现非遗传承。
-
基于SOLOMO理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推送传播模式研究 2020-06-01
通过引入信息互动反馈机制和奖励机制,更广泛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提高大众对非遗的认识和兴趣,促进非遗发展。依据SOLOMO理论,首先通过对非遗所包含的信息属性分析研究,将非遗信息分类整理,再对用户行为、习惯偏好、文化程度、专业属性等分析研究,结合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推送给用户感兴趣的非遗信息,在信息互动反馈机制和奖励机制的促进下提高非遗的传播效率。将非遗信息按照不同的种类与用户生活中的日常活动相结合,依据用户的喜好进行信息推送,在增加信息互动反馈机制和奖励机制的基础上,增强非遗的推送吸引力让非遗能够系统化地进行传播。
-
非遗传承与创新小议 ——以书画篆刻印泥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以下简称"非遗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过程中是应当坚守传统还是发展创新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议,本文就传统和创新的问题结合非遗的具体例子书画篆刻印泥(以下简称"印泥")来论述.本文结合近现代印泥发展现状,根据走访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就传承应当注意哪些问题,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的目的,创新的主客观原因,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的思路展开讨论.印泥作为非遗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非遗学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在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大环境中,我国非遗事业将朝着更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和迈进.
-
对非遗十年之后乞巧文化传承的再观察和思考 2020-06-01
乞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根据非遗文化遗产的流程确定传承人,传承机制、以及相关的传承场所建设,推动了乞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针对非遗之后十年的乞巧文化传承与变迁进行论述,思考无论民间存在还是政府行为,所能做的应该是静下来更多的应在理论与方法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为了不破坏传统音乐的"原生性"而作新的方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