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吉林艺术学院非遗传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实践路径 2020-06-01
自2017年承办国家文化部、教育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两年来,吉林艺术学院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工作方针指引下,努力实现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深入挖掘吉林省丰富的非遗文化基础,促进形成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非遗产品和品牌。在工作中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吉林艺术学院特色的非遗传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实践路径。
-
非遗“川北大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木偶制作班为例 2020-06-0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确保南充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大木偶薪火相传,2018年6月由南充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创办川北大木偶全日制学历教育传习班。传习班分为表演班和制作班,川北大木偶制作班有利于促进非遗的传承,木偶剧院与南职院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让专业课程与木偶制作相关,传习生毕业木偶剧院择优录取,对制作人才的培养更有针对性。而其中木偶制作班是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的现状,分析论述如何培养他们在保持传统特色基础上,丰富制作材料、提高灵活度和造型美感、创作出优秀的原创剧本和拓展传播渠道等入手,实实在在地为"川北大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助力
-
湖北省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掀起了一股研究和宣传“非遗”的浪潮,并受到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是我们无形的精神家园。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受到了许多的威胁,越来越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面临消失的危险。本论文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为研究对象,根据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继承和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
构建文化自信背景下地方戏曲传承新天地 ——以耍孩儿进高校课堂为例 2020-06-01
“耍孩儿”作为雁北地区地方戏的一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蕴含丰富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社会学等各方面知识,凝结着本地域的民风习俗。由于现代多样化文化媒体的冲击,耍孩儿戏在新时期传承发展困难重重。笔者认为,地方高校拥有优秀教育资源优势,在“非遗”保护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多渠道开展“耍孩儿戏进课堂”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对地方戏的认知,力争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开拓新的路径。
-
泰山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2011 年5 月23 日,泰山传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文学项目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沉淀,是民间传统的精髓,也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非遗,就是保证那段悠久的历史,就是将民族传统传递下来,将民族精神发扬下去
-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策略——以纪录片《传承》第二季为例 2020-06-01
纪录片将画面、声音、解说统一于一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体、生动地记录下来,它展现给观众的不仅是手工艺或者艺术表演形式本身,还有非遗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环境。本文将以央视纪录片《传承》第二季为研究对象,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策略。
-
大数据环境中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古徽州特有的自然、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徽州非遗”)的辉煌。随着时代的变迁,徽州非遗日渐没落,复兴工作刻不容缓。大数据具有巨量、多源、繁杂的信息属性和预测未来的特性,借助大数据的5V技术方法、思维模式与管理理念,在互联网平台中应用于徽州非遗,可探索出一条适合徽州非遗传播的新途径。徽州非遗文化产品成果的有效转化,凸显了徽州文化精髓,提升了安徽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做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
“非遗”传承人工匠精神的培育探析——以苗族银饰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工匠精神衡量着一个国家、民族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技术能力。在当今文化多元、利益多样的趋势下,必须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从非物质文化传承中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本文以苗族银饰为例,探讨非遗传承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培育“非遗”传承人工匠精神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