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抚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与创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艺术设计"非遗"特色教育的构想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在世界文化相互交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资源枯竭、传统文化和技艺濒临消亡的今天,"如何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刻不容缓.高校肩负了传播文化的重要使命,若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引入"非遗"的相关内容,实现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的同时,必将对繁荣地区经济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赤峰市非遗保护传承的田野调查为个案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但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存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而受冲击甚至消解的现象,对其保护工作的开展及工作方式的创新已迫在眉睫。内蒙古赤峰市历史悠长,文化底蕴丰厚,赤峰先民在这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主要以赤峰市非遗保护传承的田野调查为个案,对赤峰市的非遗保护传承现状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系统的调研,从而有助于保护政策的制定和保护工作的开展。

  •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分析 ——以东莞市莞城非遗文化的推广为例 2020-06-01

    本文主要从东莞市莞城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角度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和必要性,紧接着阐述了当下"莞城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成效,进一步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可行措施,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音乐非遗的活态传承路径——以沧州音乐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2020-06-01

    沧州城市因运河而兴,其音乐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如何保护、利用好这一资源是一个重要课题,其中,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保护传承利用的有效举措。目前应该吸纳并实体呈现大运河融通之道,应该政产学研用结合率先打造京津冀一体化大运河文化游学带,利用数字技术把非遗经典曲目演出来,打造研学营地让非遗表演场景与个体感悟融起来,逐步形成学习、体验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活态传承保护体系,使大运河文化生生不息。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问题研究——基于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分析*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入选和呈现情况,能够基本了解和认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而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更好地推进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及创新——以江西赣傩非遗为例 2020-06-01

    该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为前提,结合高等教育承载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以及国际交流的多重职能,将高校艺术教育与赣傩艺术传承相结合,以推动对赣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探讨将赣傩反哺民间的传承与创新路径,总结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取得的传承与研究赣傩艺术的成果。

  • 少数民族非遗如何实现有效传承发展—“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20-06-01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着力于"少数民族非遗"和"传承发展"两大焦点,研讨的内容包含少数民族非遗传承发展与传承人的关系、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非遗保护与学术研究的关系等,为我国少数民族非遗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提供了多种思路和可能性。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践行启示——以汉中饮食类非遗名录为例 2020-06-01

    以汉中域内饮食类非遗名录汉中面皮、谢村黄酒、宁强核桃馍、城固原公土席的生产性保护实践为案例而得到的启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必须要与时俱进,以创新推动生产,促进传承,以使之继往开来;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工作的主体是人民大众;非遗的生产性保护,还须在"生产"之外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