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分类筛选新闻(42)
新闻(8)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非遗名录(42)
非遗资讯(5)
学术交流(2)
政策法规(1)

共检索到 1724 条数据

  • 非遗视角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更应当保护并传承。尤其是在当前非遗保护视角下,加强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保护工作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使命。为此,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等,通过剖析当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非遗视角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路径,希望最终能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获得人民群众的关注,达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

  •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探析——以寿县为例 2020-06-01

    城市化和信息化浪潮使得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困境。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言媒介属性,以及其对口语交际环境的高度依赖,决定了其保护必须走活态传承的道路。具体而言,可以从开启青少年亲近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传承路径、开拓其城市传承空间、建构其网络传承媒介等方面强化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 将“非遗”舞蹈引入本地高校课堂的探索研究 2020-06-01

    海南非遗舞蹈是海南人民在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古老民间艺术,也是反映海南各民族文化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海南非遗舞蹈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有很多已被列入国家级或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师范类艺术院校舞蹈专业,承担着舞蹈教育教学与舞蹈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为中小学、培训和演出机构等社会团体输送舞蹈教师、演员及舞蹈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本研究适应新时期"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的人才需求,为促进海南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指导和推进社会发展、民族进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继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保护与利用 2020-06-0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原则和基本理念近年来,我国积极贯彻落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根据我国国情和非遗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非遗保护工作基本方针、原则、理念,并指导了我国非遗保护政策法规、名录体系、传统工艺振兴、抢救性记录、传承人群研培等工作实践。工作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处理好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关系,切忌损毁非遗核心价值和表现形式,滥用开发非遗,切忌非遗产业化。基本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产教融合探究——以三灶编织、三灶鹤舞为例 2020-06-01

    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将非遗文化融入艺术设计实践,将非遗元素运用于课程教学,积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文创产品。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带领学生让艺术创作形式多样化,促进艺术设计实训教学,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学生了解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将其有机地融合到艺术设计中。本文从三灶编织和三灶鹤舞两种非遗文化中找到新的构思,开拓艺术品市场,实现文化资源与高校艺术设计产教融合发展。

  • 口述史视野中的吉林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以《吉林民间乐人口述史》为例 2020-06-01

    由于特殊的地域优势,吉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征。《吉林民间乐人口述史》一书以吉林省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为主,按照口述史音像记录和整理工作规范,以文本形式呈现了包括“长白山森林号子”“二人转”“黄龙戏”“朝鲜族盘索里”“蒙古族四胡音乐”等16个非遗传承人的口述记录,对保护吉林省的传统文化和促进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高职现代职教课程《民艺鉴赏与制作》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民间艺术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占据着绝对优势。基于此,课题立足高职院校,以非遗名录中的齐鲁民间艺术课程开发、建设为切入点,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建设现代职教课程平台《民艺鉴赏与制作》,通过现代职教平台等数字化技术将齐鲁地区优秀非遗、民艺呈现出来,形成系统化、数字化网络课程,促进齐鲁非遗、民间艺术与高职教育、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让高职院校肩负起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助力非遗传承、创新发展。

  • 杨昌芹 赤水河畔的“竹编姑娘” 2020-06-01

    我提的包,戴的手镯、耳环,平时穿的衣服,都是竹编的,竹编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在2020年全国林草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一边为大家展示自己的竹编技艺一边说。从小在赤水河边长大的杨昌芹,对大山和竹林非常熟悉。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杨昌芹成为贵州省竹编工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办了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并通过竹编带领周边的留守妇女脱贫致富。杨昌芹也因此当选为第十二届贵州省党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