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724 条数据
-
非遗文化的传承——安徽花鼓灯的普及教育 2020-06-01
安徽花鼓灯是我国民间艺术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在传统艺术中占据着一席之地。由于时代的冲击,安徽花鼓灯不被大多数人所知,非遗文化即将失传。如何发扬和传承花鼓灯的传统文化是一件急不可待的事,更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大挑战。本文将以非遗文化安徽花鼓灯为研究对象来分析花鼓灯的传承途径和如何进行普及教育。通过这些论证和研究,也将是证实了花鼓灯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价值所在。
-
VR技术在非遗传播与传承中的运用——以潮州非遗为例 2020-06-01
VR是21世纪一项重要的先进技术,是一种能够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将VR技术运用于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中,通过沉浸式虚拟现实或交互式虚拟现实给潮州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焕发潮州非遗新的生命魅力,重燃广大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兴趣。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高校素质教育对接路径新探——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 2020-06-01
随着社会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遇到困境,高校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肩负紧要的历史重任;同时'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整个过程对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建设有着重大意义。无论从'非遗'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其内涵文脉,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校素质教育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还容易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进程,着力打造形成一个更系统、更科学、更高效的优秀人才培养模式。
-
泸州市体育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搬打狮子为例 2020-06-01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泸州市体育类非遗文化——搬打狮子保护与传承研究,主要研究了该项目的表演方式和道具,研究结果发现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中存在如下问题:传承群体逐渐减少;因项目自身特点而发展受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几点策略。通过对本项目的研究,给今后的学者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丰富民间民俗体育,使我国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更具有多样性,让这些非物质文化在民间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创新 2020-06-01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全球大发展的潮流中,又有多少文化瑰宝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失不仅仅是我国的重大损失。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它们再次充满活力。继承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更为关键是如何在保有“非遗”文化精髓情况下再次改造、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将现代与传统更好的相结合。
-
民族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清水河哈萨克民族自治乡为个案 2020-06-01
哈萨克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在我国人口约有160万,创造了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些年随着我国城镇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主流文化、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使得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原生环境发生改变,现哈萨克族多以定居、半定居方式居住,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避免地遇到保护与传承的困境.2017年我国非遗法颁布了六年,笔者认为在广大基层群众中才最能体现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开展的结果如何,尤其是以西部发展较慢却又拥有大量优秀非遗的少数民族地区,笔者选取玛纳斯县清水河哈萨克民族自治乡为田野点,对由游牧民族到半定居式啥萨克族进行非遗现状考察,并对在非遗原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后,该如何进行活态传承进行反思.
-
非遗传承创新语境下的文创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逐渐与新技术、新材料以及产品设计进行结合并不断创新,因此,培养从事非遗创新的文创设计人才成为非遗文化发展必备的动力。本文在对文创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对当前阶段非遗传承的背景和创新要求进行了综述,从中总结出了对于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从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能力和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两个方面,全面分析文创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
高校创客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 2020-06-01
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文化创意的源泉,在创客教育中引入非遗文化创新项目,既能够为高校创客项目提供灵感来源和创作题材,又能够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的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