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724 条数据
-
云南曲靖:马龙二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进课堂 2020-06-01
本刊讯: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十分脆弱,传承人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聘请非遗传承人到学校,亲自给学生授课,解决了传与承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有基本保障.马龙二中将开设非遗课程,聘请非遗传承人到学校,亲自给学生授课.
-
择一业,终一生,献身祖国工艺美术事业——记金漆镶嵌髹饰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柏德元 2020-06-01
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柏德元日前在京离世,是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传承人才的重大损失。柏德元1962年进入漆艺领域,献身于工作岗位,从业57年,择一业,终一生。创作上,他恢复了失传多年的金漆镶嵌"四大断"绝技,创造出大量传世佳作。工作上,他带领濒临破产的北京金漆镶嵌老厂重振雄风,传承焕活了传统国粹。事业上,他创新了非遗保护传承模式,搭建起三位一体的"燕京八绝"传播发展平台。
-
新编粤剧之“新”与“难”——粤剧《白蛇传·情》引发的思考 2020-06-01
2019年是粤剧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第十个年头,粤剧从跨入“名录”的那一刻开始,所肩负之“发展性传承”的使命愈发重要。在此期间,城市建设为粤剧的存留提供空间、粤剧人才传承上呈现出“薪火相传”的面貌、粤剧群众活动如星星之火般在城市各处燎原'对于粤剧传统与挖掘也不断深入。①在“非遗”的保护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这种机遇之下,一批融合“传统”和“现代”的作品如春笋般涌现,新编粤剧《白蛇传·情》②就在其中。
-
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问题 2020-06-01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将保定雄县、容城、安新三县设立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雄安新区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文明之美的体现,各具特色的"非遗"也是雄安新区的宝贵财富.新区成立后,三个县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不再单独存在,在整合的过程中怎样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资源也成为了势在必行的任务.
-
影视人类学视角下“兰州鼓子”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 2020-06-01
兰州鼓子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曲艺形式,广泛流传于甘肃省兰州地区,同时也是生活在那里的老兰州人的难以舍弃的一个民间艺术瑰宝。其曲艺表现形式以坐唱为主,曲牌丰富,严格按照兰州方言行腔,乡土气息浓厚,有“艺苑奇葩,金城正声”之美誉,它是象征着兰州文化的一张名片,同时也是兰州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娱乐的形式,百看不厌。但是,在如今信息科技飞速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同时,带来的却是传统文化的遗失。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步伐中,却丢失了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精神家园。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而与此同时,大量的传统文化形式还没有来得及保存,就已经消失不见。所以,利用视频拍摄的手段,通过纪录片的方式,以人类学视角进行拍摄,对“兰州鼓子”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影像记录, 使“兰州鼓子”非物质文化遗产突破地域限制得到共享,突破时间的限制使其变得可再生,使每个人变成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唤醒人们心中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让非遗真真切切的进入我们的生活,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保护的良性循环系统,已经刻不容缓
-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的设计研究 2020-06-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而且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受到政府、社会、大众越来越多的重视,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很好地保护和整理,但是后继无人、地域限制、认知度小等问题让这些遗产频临逐渐消亡的状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目前承受着来自社会发展的强大冲击的压力,同时还面临着要突破来自自身的发展瓶颈。有一些被传承下来的非遗元素,如果单靠技艺是无法永久的流传。必须蕴含着支持的精神内涵,本文深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价值,其次对非遗元素如何应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上进行研究,最后概括“非遗”与文创产品设计相结合的必要性。将非遗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相结合,能够为保护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新的方向,同时也为本地区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贡献力量。把具有非遗文化精神的产品融入至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
项兆伦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0-06-01
同志们:这两天,我们深入分享了各地在非遗分类保护、研培工作和调查记录等方面的经验和案例。大家对非遗工作和提交会议讨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稿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这里我讲几点意见。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形成新的气象和格局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新的成效。非遗实践日渐活跃,传承人的精神风貌和很多非遗项目的存续状态发生了积极变化。在不断深入的实践
-
传承人视角下的民俗学研究 2020-06-01
传承人视角下的民俗学研究关注民俗的创造主体,意在从"人"的维度来理解民俗。民俗由民众创造,民俗最终的归宿同样是民众所生活的日常世界,这一过程中,传承人不仅是民俗的创造者,也是普通民众感知、接触具体民俗事象的桥梁,以传承人的个人生活史为镜子,可以窥见广阔的民俗生活内涵。传承人在文化传播与承继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传承人保护一直以来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非遗传承人不仅是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