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724 条数据
-
非遗视角下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文章对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发现传统武术文化自身发展中存在诸多弊端如传统武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不严谨、传统武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归属不符合实际、非遗中的传承人备受争议、传统武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评价机构不完善等,并提出以下措施:保护传统武术传承人、尊重传统武术的自主化传承、保障传统武术传承的整体性、积极传承"原生态"武术等。
-
河套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喜与忧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较为丰富的河套地区,截至目前,国家级及自治区级音乐类非遗项目一共有四项。随着国家对非遗项目保护的重视,当地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传承方面也存在着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教育传承方面,还没有很好的实践。文章在调研的基础上,从“喜”和“忧”两方面对现状予以阐述,并提出思考。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满族传统体育与语言文化的传承价值 2020-06-01
以非遗传承背景下满族语言和传统体育的传承价值为研究对象,采用专家访谈法、田野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对满族以及满族传统体育进行概述,在满语语言学背景下对满族传统文化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框架下,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强国、促进文化多样性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政策引导下,满族传统体育与语言具有较高的传承价值
-
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相结合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2020-06-01
随着我国对文化建设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在不断发展。但是在群众中开展非遗文化宣传工作时,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群众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不够重视、非遗文化的宣传工作不到位等。本文分析了在群众中开展非遗工作出现的问题,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在群众中进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
活态传承新途径——以佛山祖庙庙会为中心 2020-06-01
佛山祖庙庙会历明至清,到清代中后期达到全盛,成为佛山最为隆重且极具本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该活动曾中断半个多世纪,于2002年恢复。2008年,佛山祖庙庙会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新的传承发展契机下,如何活态传承庙会,实现"非遗"保护和民俗传统的互动同构,多形式多维度演绎庙会民俗,丰富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成为值得探讨的议题。
-
浅谈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以山东菏泽市为例 2020-06-01
山东菏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遗保护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分析菏泽非遗产业内容与特点,阐述菏泽在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方面的工作成效,提出要把非遗项目引进学校和社区,让非遗项目和旅游产业对接,进一步彰显牡丹区旅游特色,提升文化旅游产业质量。
-
非遗传承:用实践演绎“见人见事见生活” 2020-06-01
非遗保护,贵州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02年,贵州就出台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12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发布;2013年,《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行动计划》实施;2014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印发,明确省级财政在原有基础上每年增加非遗保护经费1000万元,并要求各市(州)、贵安新区及各县(市、区)也要建立非遗保护发展专项资金。
-
文教融合中地方高校推动区域非遗传承的实践 ——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 2020-06-01
[研究意义]地方高校是区域文化中心,聚集了区域内众多资源,是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地方高校所具备的人力、物力、智力和学科融合、科研平台、学术氛围等优势,为区域性非遗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文教融合中地方高校推动非传承的实践研究较少。文章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分析了地方高校推动区域性非遗传承,实现文化和教育深度融合,以期对地方高校推动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实践研究者者起到参考借鉴作用。[研究方法]文章通过经验总结法、案例分析法、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地方高校推动区域非遗传承的可能性,武汉纺织大学推动区域非遗传承的实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地方高校的职能契合了非遗传承的需求;地方高校的参与提高了非遗传承的能力;非遗保护传承提升了地方高校办学水平。探索出"科学研究为基础、教育教学为抓手、创新开发为途径、保护传承为目标"地方高校推动区域非遗的系统化保护传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