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分类筛选新闻(42)
新闻(8)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非遗名录(42)
非遗资讯(5)
学术交流(2)
政策法规(1)

共检索到 1724 条数据

  • 非遗文化添彩校园 2020-06-01

    迎罗汉,是缙云县一项传统节日活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仙都小学是全国首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项目试点学校、"迎罗汉"传承教学基地,处处盛开着"非遗之花"。学校打造了极具特色的非遗展览馆、非遗文化墙、非遗中队等,聘请了村里的非遗传承人为校外辅导员。辅导员们带领队员走进仙乡、寻求根源,成功开发了《迎罗汉》精品课程。每个中队都

  • 发挥非遗资源优势 助推乡村振兴 ——以河北邯郸地区非遗资源为例 2020-06-01

    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记忆。只有充分发挥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谋划文化建设策略,才能做好乡村振兴中的铸魂工程,才能留住文化的“根”。本文以河北省邯郸地区的乡村非遗资源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多元触角助推乡村振兴课题。

  • 青海同仁藏族雕版印刷技艺的历史与传承 2020-06-01

    雕版印刷是青藏高原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视角下,对于其传承、保护和发展研究是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基于藏族雕版印刷技艺的深入研究在整个藏族历史、文化等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藏族雕版印刷技艺为研究对象,力求从历史的角度探究其发展与传承的特征,并从技艺发展角度分析其传承形式及其传承状态。

  • “非遗”视野下赣剧社区保护与传承的理论探究 2020-06-01

    赣剧历史悠久,传统厚重,是集弋阳腔、乱弹和昆曲于一体的综合型地方特色剧种,也是研究古代戏曲的活化石,其于2011年入选文化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赣剧进社区的理论探讨,不仅可以拓宽赣剧传承与保护的路径,同时也有利于打造特色社区音乐文化。鉴于此,本文从“非遗”保护的视域出发,对赣剧进社区的必要性、意义与价值、问题和对策三方面进行了详尽探讨,以期对赣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反思。

  • 以“文创兴镇”推动非遗小镇的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本文阐述了以非遗小镇做载体,通过文化创新的手段,深化文化精髓传承,推动非遗文化产业与特色小镇的深度融合,以此实现非遗小镇在内容、要素、产业、空间等层面的文创化,从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综合、升级和对外表达,实现非遗小镇正确的发展路径。

  •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影像类型与互联网推广 2020-06-01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技艺这种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在"活态保护"原则下,就非遗技艺传承推广方式:文创设计+影像化+互联网推广进行探讨。让非遗技艺"走出去"参与大众的生活,扩大其影响力,使其"真正活过来"。这或许能为非遗技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精准施策帮扶 助力非遗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城市的身份证.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近年来,新余市文化馆针对我市非遗的现状,精准施策帮扶,在赓续城市文脉、助力非遗传承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开展了很多有益的服务,让我市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本文将从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 基于实景演出模式下的池州傩戏传承发展研究 2020-06-01

    池州傩戏是历史、民俗、宗教、戏剧的综合体,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传承研究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傩戏文化与当代社会出现脱节,池州傩戏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研究在符合非遗保护规律的前提下,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和当代艺术形式语言重构池州傩戏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在有限的实景演出空间中通过全新的视觉艺术与舞台设计创造出无限的心理空间,既展现出池州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历史,又让古老的傩戏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使之成为城市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