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67 条数据
-
文化交往视域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 2020-06-01
在中外文化交往过程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不仅对内推动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外也成为世界逐步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重要窗口。如何进一步发挥非遗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的作用,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和软实力,是一个值得学界持续并深入探讨的问题。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已经形成了从官方到民间立体化的传播格局,但是在具体传播实践中,还需要侧重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常生活属性来增进跨文化理解;利用好新媒体的整合传播优势来拓宽非遗海外传播路径以及发展跨界思维延展非遗的传播空间。
-
川粤非物质文化传播比较研究 ——“蜀风雅韵”与“粤韵风华” 2020-06-01
地方戏剧文化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和粤剧均为地方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基于传播学理论的"7W"模式,对川剧和粤剧在传播目的、环境、主体、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等7个维度的传播学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到,广东非遗传播可借鉴"蜀风雅韵"进行川剧传播的做法,强调以展示和传播为目的进行节目设计和演出;增加以沟通为目的的非遗双语介绍;通过整合资源打造非遗项目综合体验区。
-
湛江城市名片中非遗特色的传播原则 2020-06-01
湛江市具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非常高,因此湛江市完全可以从其非遗特色项目出发,探究出湛江市城市名片的文化传播之路。基于此,文章以湛江城市名片中非遗特色的传播原则为主要研究内容,首先整理概括了湛江城市名片中非遗特色的种类和内容;进而从保护性开发、本真性传承、整体性保护、独特性开发这几个方面分析了湛江城市名片中非遗特色的传播原则,以期湛江市相关部门在传播城市特色非遗名录的过程中,能够坚守原则、把握规律,让当地非遗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传播。
-
非遗创新的地方实践与理论思考:以岫岩皮影戏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问题是学界当前关注的一个热点,也是各地非遗实践活动的一个重点。其中,传承与创新的矛盾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界和实践者,已成为我国非遗保护领域面对的两大主要挑战之一。在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宏观讨论基础上,以岫岩皮影戏为个案,从其历史变迁和现实困境出发,我们可以来认识它的创新实践,探讨非遗创新的内在动因、实践主体以及创新与传承的相互关系等问题。通过地方性的经验和思考,在实践和学术层面,对当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建设方针指导下的非遗创新有所贡献。
-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浅谈 2020-06-01
数字化传播是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大势所趋.非遗传播者应顺应趋势,利用互联网传播思维打造非遗文化的价值网络.
-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研究 2020-0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危机已越来越严峻.新时代下,如何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反向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本文拟从非遗传播语境的构建,非遗和旅游的协同发展,非遗文化产品的创意开发三个方面来探讨促进非遗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
留存与传播:宁夏非遗记录的影像人类学实践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是文化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进行系统影像记录的国家工程,有着重要的时代文化意义。在地方实践中,国家意志如何进入,实践的过程中,传承人的主体诉求是否与国家诉求相一致,需用实践样本加以探讨。本文以宁夏非遗记录实践为案例,通过对宁夏实践的分析,探讨国家诉求中的"留存"与传承人主体诉求的"传播"间的张力结构,反思作为国家意志下行的操作指南,在实际的标准化操作中,已然存在与实践场域脱节的现实问题。
-
民间与官方的博弈:“非遗”文化中的仪式传播——基于西和乞巧节个案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成功之后,甘肃西和乞巧节形成官方仪式与民间仪式并行呈现与传播的状况。官方仪式传播拓展了乞巧节的知名度与关注度,但乞巧节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蕴不可避免地单向度化,乞巧节的某些传统文化被误读,甚至被重构,进而被消解。本该得到传承与保护的"非遗"文化,在官方仪式与民间仪式的博弈中被共时性消解与强化,媒介的社会调和功能在这一过程中为"非遗"传承提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