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67 条数据
-
“非遗”视角下客家木偶戏的创新传播研究 ——以五华提线木偶戏为例 2020-06-01
随着时代发展和多元化娱乐方式的冲击,客家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困境。所幸的是,得益于我国对传统艺术保护力度的加大,自2006年起,一批提线木偶戏被列入了省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梅州市五华提线木偶戏于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本文以五华提线木偶戏为例,分析其传播优势,探寻其传播策略,进而为客家木偶戏的发展提供思路,提升"非遗"的创新传播力。
-
新媒体背景下影视剧对非遗传播的影响 2020-06-01
最近几年热播的大部分电视剧都融合了非遗的元素,在电视剧本身内容的基础上,又融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保留了原来的欣赏性,还让观众了解到更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在影视剧的推动下,以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走进来千家万户的大门,同时也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新的途径。
-
“一带一路”背景下贵州非遗影像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2020-06-01
文章以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背景出发,从历史变迁与文明交流两个方面,对"一带一路"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共存的整体阐释,并对跨文化传播展开理论性研究。结合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在当下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国际传播如何有效建立,以及国际传播的方式、机制、效果等进行研究。立足于贵州少数民族的区域性特征,根据贵州的地域性整体规划,发展状况与发展特点,挖掘贵州"非遗"的独特性,并进行指向性分析;挖掘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叙事及效果路径研究。
-
全媒体时代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与微传播策略研究* 2020-06-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各国对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在后工业化时代,各国为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提出了“非遗保护工作”这一策略。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进入人们的生活,在高新技术的支撑下,政府大力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在非遗保护的过程中,传统的知识和观念不断与新技术碰撞、交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这种信息的碰撞中得到了再生产并广泛传播。
-
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译介研究 2020-06-01
以外宣译介为研究视角,以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安徽非遗的译介现状、问题,深入探讨了具体的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旨在有效解决安徽非遗外宣英译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安徽非遗外宣的效果,促进安徽非遗的对外传播。
-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传播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2020-06-01
互联网视域下,地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愈加依赖网络,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及精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亟待通过网络进行文化传播。宁夏地域面积虽小,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传统音乐、民俗等多种形态。利用现有的融合媒体传播技术,将宁夏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并对外传播,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摆脱"小众"的关键。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宁夏非遗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包括内容更新缓慢,缺乏互动功能、不符合网络审美等问题。因此,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传播,应当更加注重网络受众的审美需求,以及媒介需求,找准定位,宁夏的非物质文化传播才能焕发出无尽的生机和活力。
-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平台构建思考 2020-06-01
采用数字化技术保护与传承传播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有效路径。以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赡的区域——浙江为例,提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平台要素包括海洋非遗资源的采集、数据库的建设以及展示;同时应发挥政府为主导、建立融资管理和加强传播宣传等策略,管理与运营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平台。
-
中国剪纸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源于人类生活、世代传承的文化形态,彰显了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着古代文明精神。目前,世界各国在非遗保护和传播方面投入大量技术、人力等,而若要从根本上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需以数字化技术的转型为重要依托。鉴于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为例,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手段对剪纸艺术进行数字化赋能,可为剪纸艺术带来持续发展、广泛传播及全面保护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