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67)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67)

共检索到 267 条数据

  •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艺化传播路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如今文化工作的重要部分,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在于技艺能够得到传承。电视综艺节目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性,使得非遗成为活态文化呈现在受众面前。非遗进入综艺节目,从节目的形式、内容、主题都能实现融合,既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能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彰显文化软实力。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极大挑战,电视综艺节目可兼顾娱乐性与文化性,使非遗得到有效传播与发展。

  • 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分析* ——以数字Mini 博物馆为例 2020-06-01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得到不断重视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弘扬与传承的问题,数字Mini博物馆项目正是立足于结合新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弘扬与传播.本文着重分析了互联网发展的形式以及非遗的保护现状,论述了数字Mini博物馆的优势、开办的方式方法以及面临的一些问题,并结合数字Mini博物馆系统的分析,探讨互联网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

  • 织造技艺非遗传承老龄化问题与年轻态传播策略 2020-06-01

    为了推动以织造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非遗的年轻态传承至关重要。采用数据分析、田野考察、人物访谈、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中国的织造技艺非遗传承现状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查全国与织造技艺相关的3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4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发现:传承人年龄均在50岁以上且平均为67岁;省、市级地方代表性传承人也存在严重的老龄化现象;织造技艺非遗项目呈现产品老龄化、产能衰微、传播方式难以吸引年轻群体等问题。针对国家需求和年轻人的认知缺失,提出了产品年轻态、传播方式年轻态、构建非遗保护生态圈、宣扬家国情怀这四种年轻态传播策略,以促进织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 跨文化纪录片对中国非遗的间性叙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对外传播有助于推动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跨文化纪录片是中国非遗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创作过程中,需要遵循间性叙事的原则,在叙事目的、叙事理念和叙事策略等方面消除自我中心主义,融入他者文化思维,促进多元文化主体间的对话。间性叙事能够实现非遗价值意义的共享和认同,达到建立文化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的全方位传播效果。

  • 智能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呈现与传播 2020-06-01

    影像是记录、保存、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智能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保护与传播也需要与时俱进。用好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加强新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保护与传播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使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尤其是年轻一代群体中得到广泛传播,并推动其创新性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是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文章分析影像化手段保护与传播非遗的必要性与优势,并提出可以充分利用智能时代的新技术及其应用模式丰富影视创作,进而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影像记录手段;短视频等新兴媒介业态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直播带货等电商模式也拉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尤其对于年轻消费群体认识与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 影像技术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契机——以“同州梆子”为例 2020-06-01

    影像传播将大众文化消费导向与审美价值取向逐渐引入多元化的读图时代。伴随数字、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影响下的文化消费观念在迅速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图腾,却由于新媒体时代文化需求模式的改变而逐渐失去它赖以生存的空间。本文立足"同州梆子"的传承现状,旨在探索如何借助新媒体影像技术,推进传统文化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展现,为"非遗文化"争取全新的生存空间。

  • “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问题探析 2020-06-01

    互联网+非遗风潮正当其时,本文在分析"互联网+非遗"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究"互联网+非遗"发展存在的瓶颈,提出"互联网+非遗"传播传承策略,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的原则与对策研究 2020-06-01

    众所周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内容丰富,是我国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重要体现,是国家传统文化的瑰宝。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我国以37项位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意识缺乏,导致众多传统的工艺以及传统文化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遭到破坏,无论是从传承还是从创新角度都受到了制约。近年来,伴随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视,人们也逐步加强了保护意识,并在发展过程中,采用影像记录的方式对非遗项目进行保护,这不仅能有效加强传统文化的记录和传播,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弘扬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影像记录对非遗项目实施保护的可行性以及特点进行有效分析,并就如何利用影像记录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发表了浅显的观点,以期与更多的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影像对于非遗保护的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