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67)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67)

共检索到 267 条数据

  • 非遗与婚庆相结合的创新性思考 ——以延长剪纸为例 2020-06-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较为丰富,但大部分非遗的传承和创新路径仍处困境,亟待解决。以延长县非遗为例,一是延长非遗艺术品产品化变现路径尚未完全开发,二是延长非遗产品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鉴于此,本文通过调研延长县非遗工艺——延长剪纸,挖掘其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打造“延长剪纸+婚庆+电商”模式,将剪纸以婚庆衍生品形式进行产业化生产,并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电商平台对延长剪纸进行新媒体传播和流量变现。此外,通过“非遗+扶贫”模式,剪纸工艺可带动延长县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传统工艺,激发内生动力,助力精准扶贫。

  • 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与传播调研 ——以古琴为例* 2020-06-01

    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研究、学术交流、宣传展示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古琴为例对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与传播相关问题进行调研,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公共图书馆对于非遗古琴保存与传播的最大优势在于馆藏资源和读者资源,最主要途径在于保存文档资料和保存音视频资料。公共图书馆应当充分利用上述优势及途径,改进不足,积极推进非遗古琴的保存与传播。

  • 基于内容分析的地方非遗文化新媒体传播初探 ——以微信公众号“文化莞家”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持续更新迭代、信息传播方式不断变革,新媒体日益成为地方非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内容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分析认为以微信公众号"文化莞家"为代表的地方非遗文化传播平台还存在信息传播广泛性不够、形式较为单一、文化内涵体现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线上"轻内容"+线下"深内容"融合传播的解决方案。

  • 数字出版物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播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2020-06-01

    在数字传媒背景下,数字出版物体现了时代特征,也展示出数字化技术的优势。“非遗”文化是传统优秀文化多样性的一部分,将数字出版传播技术融入文化遗产传播中,不仅为“非遗”文化传播提供了契机和机遇,还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创新发展。基于此,文章将探索数字出版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影响,分析文化遗产创新传播对策,推动数字化发展进程。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及网络传播问题探究 2020-06-01

    非遗保护工作是在后工业化时代提出的,是试图通过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来对工业文明进行补益的一项全球性文化策略。进入21世纪之初的中国非遗保护工作,除了政府意志作为巨大的推动力之外,网络数字化成为这场运动最为有效的科学技术支撑。传统知识、传统观念与新技术和新手段之间的交互式探索性对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信息化时代中再生产和再传播的必由之路。

  • “非遗传播”在“非遗扶贫”中的作用分析 2020-06-01

    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的一项基本措施,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将从"非遗传播""非遗扶贫"及"非遗保护"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非遗传播"在"非遗扶贫"中显现的一些作用:精准扶贫往往与乡村振兴相互衔接,信息传播可促进城乡间的资源对接、优势互补和要素流动;当地非遗项目的展示传播可转化为旅游及相关产业的特色资源,升级乡村旅游场景,开辟旅游扶贫路径;非遗产品畅销有助于当地社区加深文化认同,也可扩大非遗在普通公众中的价值认同,在共享非遗保护、非遗扶贫成果中激发参与保护、参与扶贫的社会氛围。

  • 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2020-06-01

    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保护形式单一、实体展示信息传播手段陈旧。具体策略上要建立非遗数据库、加大资金投入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具体方法上要丰富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渠道、挖掘文化内涵。

  •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热点可视化研究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论域而广受关注,相关文献研究大量出现。为了更清晰地阐述其研究热点与趋势,本文通过中国数据库,以2009—2020年间北大核心和CSSCI数据库收录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或“非遗”或“传播”的期刊文章为来源,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其关键词进行分析,为日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