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499 条数据
-
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产业化趋势发展研究 2020-06-01
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数量繁多,但依然存在保护不当和开发乏力的现实问题.如何做好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是处于转型期社会的根本任务之一.本文在分析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强调辽宁非遗的保护措施及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
传统工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现状及对策——以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会昌非杨藤器厂为例 2020-06-01
会昌县非扬藤器厂被列为江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在生产线的完善、核心技艺的传承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在管理理念、销售模式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对于传统工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可以在制定严格的工艺流程、探索"公司+小作坊"的生产模式、增强产品的多元性、打造有效的销售网络等方面下功夫。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造物色彩取向研究 2020-06-01
自人类造物伊始,色彩就是与艺术相生相伴的。色彩是非遗中民间造物的重要组层因素,不仅受众于视觉,还受到传统文化、地域环境和礼制的制约,既尊崇于传统"五色观"的精神内涵,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本文将从色彩意向、色彩选择条件、色彩语言规律三方构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造物的色彩取向体系。结合民艺学的相关研究系统完善民间设色理论,透视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相关问题,也为当代设计提供了完备的民间设色理念。
-
基于社区教育传播途径的南通蓝印花布的推广研究 2020-06-01
南通蓝印花布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独特的制作工艺、蓝白相间的色调,蕴含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及地方独特的造物哲学。通过社区教育途径让南通蓝印花布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走进社区,是全方位传承非遗的有效手段。文章主要从南通蓝印花布渗入社区教育的意义分析入手,就南通蓝印花布艺术渗社区教育的方法发表了粗浅的看法。
-
基于社区教育传播途径的南通蓝印花布的推广研究 2020-06-01
南通蓝印花布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独特的制作工艺、 蓝白相间的色调,蕴含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追求及地方独特的造物哲学.通过社区教育途径让南通蓝印花布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走进社区,是全方位传承非遗的有效手段.文章主要从南通蓝印花布渗入社区教育的意义分析入手,就南通蓝印花布艺术渗社区教育的方法发表了粗浅的看法.
-
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民自发性保护的重要性 2020-06-01
我国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往往是以政府为主导,学术界参与提供理论和政策研究,新闻界、商界参与提供舆论和资金的支持,民众相对于其他各界往往是被忽略的一支重要力量。文章探讨民众自发性保护以及教育在非遗保护中的重要性,以期引出由全民保护到全民自发性保护的一些思考。
-
基于“互联网+”的非遗类手工艺传承创新策略研究——以潍坊嵌银漆器为例 2020-06-01
在“互联网+”合背景下,非遗类民间传统手工艺开始注重保护和传承,开始由生产性保护向产业化保护过渡。品牌、技术、专利、宣传等立体化运作,使得传统手工艺的地位持续上升。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嵌银漆器为例分析,如何使其揭掉被保护的标签,走入生活,融入生活,由产品变成商品,在生活中得到持续的发展,才是非遗类传统手工艺完成现代文化产业转型,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表现。
-
“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传统工艺传承自或然臻于必然之道 2020-06-01
一、不确定性——传统工艺传承之虑自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十数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众多重大成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要项的传统工艺已有众多项目列入国家级名录,占总量的四分之一强。特别是2017年由国务院发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标志着发展理念和施政方针的重大提升与转变,因其符合客观规律、体现了全民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