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49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499)

共检索到 499 条数据

  • 凉山彝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 2020-06-01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田野调查法等对凉山彝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表明凉山彝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但随着时代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正在迅速消逝、变异.针对这一状况,提出了加强对非遗的认识、系统研究、保护生存空间、重视宣传教育等对策和建议.

  •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06-01

    本文提出当前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传承人紧缺、非遗项目市场开发乏力等问题,对此提出对策建议:筑牢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激发非遗传承动力;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创新非遗传承培养模式;挖掘传统技艺的当代价值,实现非遗的创新与发展。

  • 中国式健康养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 2020-06-01

    中国是一个几千年文明一脉相承不曾中断的文明古国,有着无比深厚与丰富的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很多就与健康养老有关,这些完全可以通过创新型转化和创造性发展而成为发展我国健康养老事业得天独厚的重要资源。把非遗传承与发展养老事业紧紧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而且更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更有效、更充分地利用我国自身资源把养老事业发展得更好更快。

  •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传承发展策略研究 2020-06-0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传承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针对天津市传统武术在非遗申报工作和对已获批项目的保护落实督导机制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拳种流失严重,项目挖掘整理和科学研究工作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立专门机构领导我市传统武术传承保护工作,进行严格把关和管理,做好非遗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审和管理工作,建立完善检查督导机制,落实非遗保护计划,完成保护内容,注重发挥体育专业院校对整理研究工作的作用。

  • 基于非遗视角下的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0-06-01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各族人民继承发展而来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我们有责任去保护与传承,有必要去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艺术高校是培养艺术类人才的专门基地,把“非遗”融入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艺术类学生吸取民间艺术营养,扩大文化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培养符合我国国情需要及全球化大环境下所需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艺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扎根民间的“非遗”——平南牛歌戏 2020-06-01

    牛歌戏主要发源于广西平南和藤县地区,流行于广西平南、藤县、岑溪等地,是一种唱春牛和采茶调相结合的传统地方戏。2008 年 5 月,平南牛歌戏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牛歌戏根植于民众的生活,无论什么时代的牛歌戏,都是特定历史时期乡村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都对当时的乡村社会生活诸方面有一定的联系和描述。以牛歌戏为代表的传统地方戏曲文化在乡村社会中扮演着重要意义,探究牛歌戏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进而探究成为“非遗”的牛歌戏与地方传统之间的关系。

  • 传统民俗文创与沙湾古镇老龄化产业的互动探索 2020-06-01

    当今中国已进入快速老龄化的社会发展阶段。根据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本课题采用社会学研究方法,以广州市沙湾古镇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对沙湾老龄化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程度和文化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推动当地老年人群体与回乡青年共同进行传统文化创新创业;旨在探索出一条多元融合式的老龄化文创社区发展模式。本文明确指出当下中国进行的文化建设,需要以多元化融合和多方受益为建设目标,将年轻一代的文创理念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与非遗文化传承、老龄产业链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最终打造出"老有所用,少有所为"和"老有所为"的老龄事业理想家园。

  • 互联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与活性传承构想——以陕西棕编为例 2020-06-01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但由于外来文化等威胁,我国本土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挤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发展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都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技不断进步,互联网与"非遗"的相结合发展能够为"非遗"的活性传承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