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499)
新闻(2)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499)
政策法规(1)
学术交流(1)

共检索到 501 条数据

  • 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于非遗工艺传承的思考 ——以广东省开平市水口镇为例 2020-06-01

    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开平市水口镇现存的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了解非遗传统工艺目前面临的发展困境。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也迎来了春天。研究发现,充分利用"市场+非遗"的现代化之路和"文创+非遗"的创新之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打开市场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东湖醋园为例 2020-06-01

    自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为"非遗")"生产性保护"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在这一概念的核心与原则等方面已经逐步达成共识,但在实践中以何种路径实现非遗的生产性保护还有较大的讨论空间。作者对山西省国家级非遗项目"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进行了细致的田野考察,发现工业旅游对传统技艺型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具有很大的作用。论文首先对山西老陈醋东湖醋园工业旅游的实践进行了细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工业旅游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关键要素,最后对非遗生产性保护过程中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生产性保护的三大核心原则作了进一步的反思。

  • 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标准探微* 2020-06-01

    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应排斥标准。只要在生产过程中,坚持技术指标与农耕社会传统生产保持一致,并采用传统生产方式进行量产,那么这种文化产品就依然属于非遗项目类。因为无论是技术指标体系构成的生产标准,还是传统生产方式的量产都不是新鲜事物,其二者在传统社会中早已存在。此外,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生产标准进行传统美术的传统性生产并不会对其造成破坏,而是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传承不可或缺的环节。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产标准应该具有地方性、民俗性、动态性、异质性及非强制性,相应标准的实施有利于发挥非遗项目以文化人的作用。相关标准的拟定及修订应是多方力量协商一致的结果,且标准不应是僵化、单一的存在,应循时代发展而有所增益或改变,从而有利于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发展。

  • 传统手工艺在博物馆中的展示体验与传承策略研究——以御窑金砖博物馆为例 2020-06-01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是江南地区少有的既涵盖物质文化遗产——御窑遗址,又系统性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砖制作技艺的博物馆。文章针对御窑金砖博物馆展示体验设计上的创新举措展开研究,分析了场域内持续性的氛围感营造、多维度的展示空间构建和递进式的信息传递方式三个方面问题,归纳了其对后续同类型博物馆设计改造的启发,以期为"非遗"手工艺的活态化传承提供思路。

  •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湘西侗寨民族传统“非遗”舞蹈文化传承策略构建 2020-06-01

    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最南端,地处湘西的偏远地区,较好地保存了侗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被称之为无形遗产,其包含的种类繁多,其中非遗舞蹈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融合,原始的舞蹈文化已经无法传承,最后将会濒临灭绝。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湘西侗寨民族传统"非遗"舞蹈文化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 口头传统的沿袭:富川瑶族民歌的传播学研究 ——以平地瑶“蝴蝶歌”为例 2020-06-01

    富川瑶族民歌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标志,是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口耳相传、世代相袭的传承方式使其具有鲜明的口头传统特征。本文从传播学的语境以及"非遗"保护的视角,以富川平地瑶"蝴蝶歌"为例,分析其所沿袭的口头传统特征和社会功能,同时强调了传播环境对"蝴蝶歌"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 活态传承视域下的非遗产品开发* 2020-06-01

    活态传承是当前最活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从创新的角度去解读非遗活态传承或者从活态传承的角度观照产品设计创新都非常适宜。保护与创新之间的失衡、地域文化与传统观念过度剥离、产品内涵的单向传递导致文化"代入感"的下降是当前非遗产品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坚守非遗定位和提升非遗活力两条原则出发,本文以夹角江年画为例提出保护技艺"原生态"与新产品开发相结合、讲究良好形式与关注非物质性内涵并重、从单个非遗视角转向多元文化视角、从单向"诉说"转向双向"交流"的设计对策。

  • 朱仙镇木版年画传统文化内涵与当代审美困境探析 2020-06-01

    朱仙镇木版年画从色彩、构图与形象上都包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但在现代技术发展及审美变迁的冲击下逐渐失去市场。探寻其背后的原因可见,由于时代审美风尚变迁和人们的审美心理改变,朱仙镇木版年画不再具有传统的情感寄托价值,年画背后所体现的"人—物"情感连接在现代社会遭遇断裂,这也使朱仙镇木版年画陷入当代审美困境。作为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当下的传承者也正积极寻求创新,力求走出当下的审美困境,使非遗文化重新焕发现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