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499)
新闻(2)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499)
政策法规(1)
学术交流(1)

共检索到 501 条数据

  • 这就是前童元宵行会 2020-06-01

    非遗小名片每年正月十四、十五两天,宁海县前童镇都要举行元宵行会。前童元宵行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源于明代。大家鸣锣开道,铳声炮声震天,抬出鼓亭、抬阁,转起秋千,看大戏,赏花灯。非遗小贴士——前童元宵行会2014年12月,前童元宵行会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一张熠熠闪光的文化“金名片”。

  • 传统非遗文化纪录片摄制的技巧 ——以传统手工制瓷纪录片《匠心冶陶》为例 2020-06-01

    传统手工制瓷纪录片《匠心冶陶》为研究手工制瓷技艺留下了宝贵资料,对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以该纪录片为例,探索在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背景下的"非遗"文化类纪录片摄制问题技巧

  •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院校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多是以口传心授为主,难以实现规模化、系统化的发展,因此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院校非遗传承人培养,强调工学结合、多元化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非遗文化的传承成本,全面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优势,是一种非遗传承人培养的新范式。

  • “永兴坊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启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当下社会瞬息万变,我们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创新非遗保护方式,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做了介绍,梳理了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现状,重点指出在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新思路下,"永兴坊模式"从开创文化扶贫新模式、非遗传承新做法、文化活化新典范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所做的成功探索和启示。

  • 张家港市文化馆原创非遗类微信表情包文化价值初探 2020-06-01

    面对如何充分发挥文化馆职能,提供高质量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的新使命、新担当,江苏省张家港市文化馆创新推出"东东方方玩转非遗"微信表情包。本文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挖掘文化产品深层文化内核,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新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方面论述这一文化现象的社会价值。

  • 基于儿童意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内容有传统的表演艺术、民俗节庆活动、民间工艺技能等,这些形式都是经过了世世代代的传承所积淀下来的表现方式,代表的是传统艺术中的精华和祖先的智慧.近些年来在我国大大小小的地区,都已经展开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运动,各地的教育机构也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完全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并未建立.究竟谁才是非遗保护的主导者和传承者,本文将基于儿童意识来进行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分析,加强少年的对传统历史的认知,促进其成为历史的传承者.

  • 突破与超越:记“‘ 巴渝文脉新撰’ ——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跨界艺术展” 2020-06-01

    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资助项目,"‘巴渝文脉新撰’——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跨界艺术展"于2019年3月13日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针对重庆地区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遴选9位国际艺术家,以一种融合创新的非遗跨界设计的方式,创作呈现40余件当代艺术作品,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此次展览在策展思路、展览内容、展示陈列三个方面均取得了突破。

  • 从传统音乐的三个特性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音乐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文化遗产中被归类为民间音乐。在如今逐渐扩大的非遗物质范围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传统音乐项目以及代表性的传承人被列入到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之中,从 2006 年开始,我国的音乐类代表性非遗文化项目以及达到了 189 人,代表性的传承人以及达到了 270 人。对于非遗文化项目以及其传承人的认定保护工作已经成为了如今非遗文化保护中重要的工作。虽然被保护的内容越来越多,但是传统音乐的三个特性并没有被重视到,针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显著较少,强调传统音乐的三个特性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避免在收录非遗音乐文化的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音乐的独特性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多样性以及丰富性,导致音乐非遗文化的收录逐渐变为一种标准化,单一化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