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01 条数据
-
保护城市文脉 创新非遗传承——浅谈杭州市下城区“非遗在社区”城市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与思考 2020-06-01
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的传承及发展为研究切入点,以杭州中心城区下城区"非遗在社区"为案例,深入研究"非遗+社区体验"的实践做法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为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道路探索提供一定参考。
-
基于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汉阴皮影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2020-06-01
汉阴皮影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遗名录中的传统手工艺,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皮影的传承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在梳理和呈现皮影的原生态文化样态和内卷化发展特征,结合精准扶贫、中产阶级审美需求等社会需求,力求探索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开发的路径和方法
-
文化复兴视角下的传统村落脱贫探讨 ——以山西省绛县尧寓村为例 2020-06-01
山西绛县尧寓村整合文化资源,寻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尧的传说"、省级非遗"尧的祭祀"和"尧王故里"、市级非遗"尧香茶制作技艺"等多层次保护体系的支持,以土地观、祖先观、中国观、和合观等传统认知为脱贫攻坚的保障和依托,有效协调着村落人际秩序、人地关系和生产空间的运作。对口单位负责、第一书记帮扶、重整村落空间、区域联动等措施内外结合,推动尧寓村2019年底实现脱贫。尧寓村的案例预示着传统文化复兴与脱贫攻坚可以重新调整人与土地的关系。
-
基于非遗传承的朝鲜族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建构 ——以图们市典型朝鲜族传统村落为例 2020-06-01
在对图们市白龙村、水南村两个典型朝鲜族传统村落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和传承对村落物质空间和环境景观之间的需求和依存关系。在此基础上,从延续村落传统空间格局、传统建筑的迁建与聚合、公共空间的合理布局和非遗文化空间氛围的营造等四方面提出了朝鲜族传统村落非遗文化空间构建的策略,以期能对朝鲜族聚居地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雄安新区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策略研究 2020-06-01
雄安新区区域内的非遗传承和保护是急需开垦的处女地,探索新区非遗手工艺现代学徒制传承模式、机制和路径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为雄安新区保护非遗文化及其产业发展提供指导。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 2020-06-01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强调党中央支持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非遗保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非遗保护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非遗保护应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等保护理念,逐步完善保护传承体系,探索推进多种保护方式,着力加强传承能力建设,持续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力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充分发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
非遗语境下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文化内涵也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因而, 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广受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非遗语境下,高校对非物质文化保护人才的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教 育至关重要。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为传统 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培养大量人才。本文就非遗语境下,高校艺术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和培养学生的传 统文化素养等问题进行探讨。
-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青州非遗的“打开方式” 2020-06-01
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发掘与传承保护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堪称山东省县域非遗保护工作的典型代表。青州非遗扎根于丰厚文化底蕴的青州,具有鲜明的乡土民间特质。青州市进行非遗开发和保护,善于发掘民间资源,“淘”生活中之“宝”,自上而下形成合力,全面而细致地开展工作。青州非遗传承强调回到生活中去,对传统文化进行发展性利用,通过“造血”实现活态传承。概言之,青州非遗的“打开方式”是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