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01 条数据
-
基于“互联网+”的非遗类手工艺传承创新策略研究——以潍坊嵌银漆器为例 2020-06-01
在“互联网+”合背景下,非遗类民间传统手工艺开始注重保护和传承,开始由生产性保护向产业化保护过渡。品牌、技术、专利、宣传等立体化运作,使得传统手工艺的地位持续上升。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嵌银漆器为例分析,如何使其揭掉被保护的标签,走入生活,融入生活,由产品变成商品,在生活中得到持续的发展,才是非遗类传统手工艺完成现代文化产业转型,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表现。
-
“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传统工艺传承自或然臻于必然之道 2020-06-01
一、不确定性——传统工艺传承之虑自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十数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众多重大成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要项的传统工艺已有众多项目列入国家级名录,占总量的四分之一强。特别是2017年由国务院发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标志着发展理念和施政方针的重大提升与转变,因其符合客观规律、体现了全民意志
-
凉山彝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 2020-06-01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田野调查法等对凉山彝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表明凉山彝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但随着时代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正在迅速消逝、变异.针对这一状况,提出了加强对非遗的认识、系统研究、保护生存空间、重视宣传教育等对策和建议.
-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06-01
本文提出当前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传承人紧缺、非遗项目市场开发乏力等问题,对此提出对策建议:筑牢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激发非遗传承动力;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创新非遗传承培养模式;挖掘传统技艺的当代价值,实现非遗的创新与发展。
-
中国式健康养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 2020-06-01
中国是一个几千年文明一脉相承不曾中断的文明古国,有着无比深厚与丰富的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很多就与健康养老有关,这些完全可以通过创新型转化和创造性发展而成为发展我国健康养老事业得天独厚的重要资源。把非遗传承与发展养老事业紧紧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而且更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更有效、更充分地利用我国自身资源把养老事业发展得更好更快。
-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传承发展策略研究 2020-06-0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传承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针对天津市传统武术在非遗申报工作和对已获批项目的保护落实督导机制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拳种流失严重,项目挖掘整理和科学研究工作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立专门机构领导我市传统武术传承保护工作,进行严格把关和管理,做好非遗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审和管理工作,建立完善检查督导机制,落实非遗保护计划,完成保护内容,注重发挥体育专业院校对整理研究工作的作用。
-
基于非遗视角下的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0-06-01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各族人民继承发展而来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我们有责任去保护与传承,有必要去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艺术高校是培养艺术类人才的专门基地,把“非遗”融入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艺术类学生吸取民间艺术营养,扩大文化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培养符合我国国情需要及全球化大环境下所需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艺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扎根民间的“非遗”——平南牛歌戏 2020-06-01
牛歌戏主要发源于广西平南和藤县地区,流行于广西平南、藤县、岑溪等地,是一种唱春牛和采茶调相结合的传统地方戏。2008 年 5 月,平南牛歌戏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牛歌戏根植于民众的生活,无论什么时代的牛歌戏,都是特定历史时期乡村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都对当时的乡村社会生活诸方面有一定的联系和描述。以牛歌戏为代表的传统地方戏曲文化在乡村社会中扮演着重要意义,探究牛歌戏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进而探究成为“非遗”的牛歌戏与地方传统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