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01 条数据
-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推广研究 2020-06-01
一带一路为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拓了崭新的市场,也为传统武术非遗开辟了新的吸收借鉴渠道。传统武术非遗对于沟通民心,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共识,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意义深远。传统武术非遗在国际化推广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应多途径开展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全面塑造和提升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鼓励传统武术非物质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推广,重视华侨对文化传播的作用,提高国际化推广人才的综合能力。
-
基于老北京非遗推广与创新的品牌化视觉设计趋势研究 2020-06-01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产品品牌化对于产品价值的提升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老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品牌化定位要充分理解非遗文化内涵,只有深入挖掘其文化渊源与内涵概念才能找到适合的品牌定位。打造品牌,书写品牌文化,树立其独特形象,提升非遗产品的附加价值。老北京非遗的品牌设计要根植于文化,抓住本质,不断挖掘其内涵,对传统符号的研究以及对传统视觉的再设计是值得持续研究的主题,以发展、发现的眼光看待设计,把设计当作一个持续的过程,才能更好地发掘老北京非遗品牌设计的可能性。
-
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产业化趋势发展研究 2020-06-01
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数量繁多,但依然存在保护不当和开发乏力的现实问题.如何做好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是处于转型期社会的根本任务之一.本文在分析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强调辽宁非遗的保护措施及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
传统工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现状及对策——以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会昌非杨藤器厂为例 2020-06-01
会昌县非扬藤器厂被列为江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在生产线的完善、核心技艺的传承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在管理理念、销售模式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对于传统工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可以在制定严格的工艺流程、探索"公司+小作坊"的生产模式、增强产品的多元性、打造有效的销售网络等方面下功夫。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造物色彩取向研究 2020-06-01
自人类造物伊始,色彩就是与艺术相生相伴的。色彩是非遗中民间造物的重要组层因素,不仅受众于视觉,还受到传统文化、地域环境和礼制的制约,既尊崇于传统"五色观"的精神内涵,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本文将从色彩意向、色彩选择条件、色彩语言规律三方构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造物的色彩取向体系。结合民艺学的相关研究系统完善民间设色理论,透视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相关问题,也为当代设计提供了完备的民间设色理念。
-
基于社区教育传播途径的南通蓝印花布的推广研究 2020-06-01
南通蓝印花布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独特的制作工艺、蓝白相间的色调,蕴含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及地方独特的造物哲学。通过社区教育途径让南通蓝印花布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走进社区,是全方位传承非遗的有效手段。文章主要从南通蓝印花布渗入社区教育的意义分析入手,就南通蓝印花布艺术渗社区教育的方法发表了粗浅的看法。
-
基于社区教育传播途径的南通蓝印花布的推广研究 2020-06-01
南通蓝印花布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独特的制作工艺、 蓝白相间的色调,蕴含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追求及地方独特的造物哲学.通过社区教育途径让南通蓝印花布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走进社区,是全方位传承非遗的有效手段.文章主要从南通蓝印花布渗入社区教育的意义分析入手,就南通蓝印花布艺术渗社区教育的方法发表了粗浅的看法.
-
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民自发性保护的重要性 2020-06-01
我国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往往是以政府为主导,学术界参与提供理论和政策研究,新闻界、商界参与提供舆论和资金的支持,民众相对于其他各界往往是被忽略的一支重要力量。文章探讨民众自发性保护以及教育在非遗保护中的重要性,以期引出由全民保护到全民自发性保护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