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499)
新闻(2)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499)
政策法规(1)
学术交流(1)

共检索到 501 条数据

  • 非遗: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2020-06-01

    赣鄱大地历经岁月的更迭与文化的传承,积淀了众多底蕴丰厚、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它们是赣鄱儿女共同的记忆和历史魂脉。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努力保护非遗的原生环境,引导非遗传承人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一项项非遗“活”起来。

  •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策略研究 2020-06-01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而现代学徒制作为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形式,研究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策略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现代学徒制下其传承的策略,希望可以改革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模式,促进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 提升非遗生命力,复兴区域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发展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具有良好的经济潜力与开发价值,其更是人类文明的根源,是研究文化与历史的重要资料。为了更好的研究提升非遗生命力的策略,文章首先介绍了当前我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开展现状,并介绍了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其次对非遗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径以及文化产业复兴的策略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希望为各地更为理智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其生命力与可持续性创设条件。

  • 中国非遗博览会 亮点纷呈 2020-06-0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进入21世纪,我们对传统文化和精神脉络的复兴与挖掘、传承与弘扬充满渴望。由是,承载着匠人匠心之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着巧夺天工之技的非遗项目,历经千

  • 我国传统文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再生——以浙江海宁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生态园为例 2020-06-01

    随着国家从政策层面提出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国内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大幅提升,传统文化修复与再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综合国内外文化生态学研究与实践,本文提出文化生态系统修复特点和理论框架。同时结合蚕桑丝织文化的现状特色和独特属性,提出蚕桑丝织文化生态系统修复的技术路线。蚕桑丝织文化生态系统包括文化层面(精华)、社会层面(核心内容)、经济层面(产业)和空间层面(根植的环境载体)四个子系统。并进一步以浙江海宁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生态园规划为例,通过文化生态修复技术路线,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蚕桑丝织产业活力提升、改善非遗传承人生活状况、营造非遗保护物质载体等方面,结合规划设计集中展开论述,旨在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可借鉴参考的路径和方法。

  • 传承+创新,可拉动千亿级市场 2020-06-01

    从高大上的收藏品、民俗展演到路边摊的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然是一块金字招牌,彰显着“遗产”的稀缺性,成为各地企业和资本眼中的金矿,并试图用商业手段进行一场救赎。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走出博物馆,借助互联网,衍生创意设计,从展览品变成消费品;告别手工作坊的“自娱自乐”,朝着产业化、品牌化的模式过渡。保守估计,非遗市场化在传承与创新的摇摆、平衡间,非遗拉动的是一个千亿级市场。从高大上的收藏品、民俗展演到路边摊的工艺品,“非

  • 高校手工艺类非遗工作室发展模式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传统手工艺类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应该得到积极的保护、 传承和创新.高校在手工艺非遗的传承和人才培养上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并已经做出了一些尝试.工作室或工作坊是高校人才培养植入手工艺非遗的有效途径,在培养非遗研究者、 传承人、 传播者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工作室的建设应该向统筹发展、 常态合作、 分层培养、 新现代学徒制和面向现代社会生活等方面发展.

  • 技术创新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兼论我国数字博物馆的发展 2020-06-01

    近几年,国内的数字博物馆发展势头迅猛,众多数字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建立起来。而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正需要这样一个数字化平台,三校者的结合可谓势在必行。分析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博物馆的结合状况,首先,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在内容、形式上都做到精雕细琢,使参观者初次见到便留下深刻印象。第三校,非遗博物馆的经营管理人员应注重对相关信息的更新,努力拓宽接收信息的渠道并保证其畅通。第三,非遗数字博物馆乃至所有的数字博物馆都需要进行统一领导,其运营管理也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第四,政府方面要长期发挥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