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01 条数据
-
传统手工艺传承中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与研究 2020-06-01
中国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中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手工艺能否继续存活,如何继承与发扬,是我国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亟需解决的问题。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对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发掘,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传统手工艺引入学校课程教学,是目前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阐述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创新、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为学校应用信息化技术传承非遗文化提供参考意见。
-
《传承与创新——广州珐琅进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2020-06-01
我们学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挖掘珐琅彩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本校实际,开发出校本教材《广州珐琅》系列课程,并从《广州珐琅》特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把广州珐琅这一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的学习,让学生在广州珐琅工艺制作学习体验中,将"非遗"普及化、大众化,培养孩子们从小对于"非遗"的认知和喜爱,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向传统学习,从本土文化中汲取精华.
-
新媒体如何弘扬老戏曲——高安市融媒体中心弘扬高安采茶戏的做法和思考 2020-06-01
高安采茶戏是江西省四大地方剧种之一,2011年获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8月高安市整合媒体资源,成立了江西省首个融媒体中心,作为当地主流媒体的高安市融媒体中心更肩负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本文就高安市融媒体中心如何弘扬高安采茶戏这一非遗项目进行剖析。
-
皮文化非遗传应该引起重视 2020-06-01
本月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日,各地有关部分举办了多种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意在通过聚焦非遗在人民大众健康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普及非遗知识和健康生活理念,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
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侧记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凝聚着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文化和旅游部于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集中开展系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
艺海拾珠 2020-06-01
浩如烟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国人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资源。从代代相传的古老艺术中,我们能够触摸到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灵魂。尽管现代文明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和审美理念,但传统戏剧、曲艺杂技、民间歌舞、民间古乐、民间美术所承载的活的中国精神,仍然在国人的血脉中流淌,显示着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理想和高超的文化创造能力。我们把非遗传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
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文化的印迹 2020-06-01
幼儿教育:很多人似乎对非遗有所误解,或者说理解上较为单一,您可以先帮我们厘清这个概念吗? 王春燕: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
浙江老手艺人“转型记”:革新传统技艺 贴近现代生活 2020-06-01
用竹镊将头发丝粗细的篾条经丝纬丝垂直相交、来回穿梭,在张心荣的手中,一幅渔民牧海图逐渐勾勒成型。张心荣是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山竹编传承人。他将传统手工艺与中国传统书画合璧,创作平面竹编书画作品,推动象山竹编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工艺品再到收藏品的转型,破局传统非遗日渐式微窘境,为这门老手艺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