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01 条数据
-
花垣绣出新天地 2020-06-01
以苗绣为代表的苗族传统服饰文化不仅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带领花垣脱贫致富的关键。目前,花垣县已建立州级非遗扶贫工坊3个、保护基地3个、各级各类非遗传习场所58个。"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永远淡然恬静,即使不是大团圆结局也不会让人感觉到过多的悲伤。一篇《边城》让湘西进入世人的眼中,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边城》的原型所在地就位于花垣县,文中的茶峒即为现今花垣县边城镇。花垣县地处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遗憾的是
-
从复兴走向振兴——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道路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兴未艾,传统工艺美术在新环境下的文化属性愈加凸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实施中,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是中国非遗保护的核心内容,通过系列研培计划的开展,更好地推进了文化保护工作。同时,将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推广、特色文化产业打造及文化经济发展相融合,是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现象。当然,传统工艺如何抓住这一时代机遇,从复兴走向振兴,是一个有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展开的时代课题。
-
沉潜、塑造、认同与身份构建——“第五届京津冀非遗联展”策展工作手记 2020-06-01
如果说近年来非遗展览的主要话题是"走进现代生活",应当是没有争议的。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围绕"京津冀非遗联展",从2016年的"匠艺致美"到2019年的"寻匠务本",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持续的探索。本文由2019年展览中的一个独立展示单元的工作手记辑录而成,客观呈现了非遗保护单位在推动项目发展中的思考过程。
-
山西闻喜花馍包装设计与品牌推广研究 2020-06-01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珍贵的非遗受现代文明的冲击而面临生存困境.闻喜花馍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千余年的传承,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创作体系.本文从闻喜花馍品牌设计现状分析出发,从产品包装设计、品牌设计、产品推广方面论述了如何利用现代包装设计与品牌设计,让闻喜花馍这种传统的饮食文化能够焕发时代活力,被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所认识与喜欢.
-
从非遗到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节日研究的范式转换 2020-06-01
1949年以来,节日研究大部分在断代史研究领域。20世纪70年代末的"十大集成"是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详细展现,本身就孕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在其中。"十大集成"在进行过程中,节日研究逐渐成为社会公共话题,并且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越来越深的影响。但在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布后,节日研究就处在了"非遗观念"和《意见》的双重约束下,之后中国传统节日研究何去何从,这成为一个问题。
-
赵罡:探索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工作的苏工美模式 2020-06-01
赵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咨询专家近年来,高校在传统工艺教育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传统工艺振兴的实践路径,培养传统工艺研究人才和技术人才,构建传统工艺学科体系。同时,高校还积极参与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和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通过传统工艺人
-
2019东莞茶山茶园游会圆满落幕一连六日吸引市民游客30万人次 2020-06-01
美丽湾区幸福游会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系列活动暨2019茶园游会于5月4日在东莞市茶山镇圆满落下帷幕。一连六日,大湾区传统文化大巡游、非遗展演展销体验活动、乡村游、乡村趣味运动会等20余项、近200场次活动精彩轮番上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走进群众,展现人民幸福生活,并以此向祖国70华诞献礼。据统计,本届茶园游会共吸引市民游客近30万人次
-
文化非遗生态:大水之中的大鱼 2020-06-01
所谓"大水之中必有大鱼",文化非遗行业就是这样,不论是宏观的中华传统文化还是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来就是包罗万象的,我们无需自我设限。文化行业的性质也决定了其的发展空间不会有天花板。但是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因此有必要给"文化非遗"这个概念进行诠释。2016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有关文化创新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