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2)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2)

共检索到 22 条数据

  • 由电视纪录片《侗族大歌》探寻侗戏非遗的多维价值 2020-06-01

    非遗类电视纪录片是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实践目标,以纪录片特有的镜头语言和影像风格将非遗文化的历史脉络、文化情怀和美学意蕴直观地呈现给观众,最终唤起观众对非遗文化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1]。《侗族大歌》是由贵州省委宣传部与五洲传播公司联合出品的侗族音乐舞蹈类非遗电视纪录片,该剧从歌师潘萨银花教村寨里的人唱侗歌、跳侗舞开始,邀请国家级侗戏代表性传承人杨开元教授为学术总顾问,通过侗族音乐舞蹈非遗项目传承人个人形象与内心的刻画,全景式展现了人与人、人与侗戏、侗戏与社会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让观众真切地领悟到侗族音乐舞蹈非遗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在侗族音乐舞蹈非遗文化自省中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哲思。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方略研究”简介 2020-06-01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在侗族非遗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对此,应当加强对三江侗族非遗的法律保护,通过加快非遗权利主体立法,重点完善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机制,加强非遗“生态”文化保护建设以及将非遗保护与民俗风情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非遗“动态”保护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 2020-06-01

    非遗文化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促进乡村创收,乡村振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文章选取三江县非遗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模式进行研究,从乡村振兴的“生产、生活、生态”角度,提出三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非遗旅游促进侗族汉语普及和文化凝聚、乡村软硬件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农业示范区建设。

  • 艺术高校“非遗”进课堂——以广西“侗族”银饰文化为例 2020-06-01

    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任务主要是传承和发展,但是往往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播。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与高校建设普及非遗文化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在现实需求和价值追求方面具有高度耦合性。当前高校的非遗传承与普及传播亟需加强。 [1] 应科学确定目标,系统、全面、持续、创新性地将非遗传承、普及和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追求[2] 。以广西“侗族”银饰文化传承 传播为例,将“非遗”项目引入高校开展的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侗族“非遗”文化导入”、“广西侗族银饰制作体验”、“广西侗族银饰文化传播影视脚本设计”、“广西侗族银饰文化媒体传播”四个教学阶段,指导学生完成作品。通过探索课程的重点难点,展现引导学生设计实践的教学过程,实现对侗族“非遗”银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对相关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 2020-06-01

    三江侗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具有丰富的非物质遗产文化资源,"非遗"提升了三江侗族的知名度,但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发展还处在外热,内冷的尴尬阶段,本文针对这种现象对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出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的途径.

  •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个别少数遗产古今中外,举世闻名。改革开放40年,少数民族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巨大的成就,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进行研究,简单论述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以三江侗族剪纸为例 2020-06-01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众多,文化遗产丰富,各有特色。随着社会飞速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越来越稀有珍贵,新的思想和观念改变了人们的传承理念,发展环境变得十分恶劣,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变得迫在眉睫。另外,当前的保护措施与传承机制还有许多不完善和漏洞的地方,导致大量珍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论文采用田野调查法,对侗族剪纸进行实地考察,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角度研究三江侗族剪纸,分析其价值与现状,并指出问题,最后提出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与措施。

  • 基于城镇化下侗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因素研究 2020-06-01

    城镇化下侗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主要是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观保护意识淡薄,城镇化环境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生存土壤,传承与保护投入有限。因此,在城镇化环境下通过整体性、生产性和记录性保护措施、通过非遗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博物馆收藏等措施,加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而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维护民族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