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网络时代背景下青海非遗保护现状分析及数字化保护设想 2020-06-01
青海文化历史悠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物质条件的丰富和积累,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事业也得到各界进一步的重视。但是,非物质文化面临衰落,人们更加注重快速便捷的方式,使得非物质文化无法很好地延续和发展,在很多地方面临消失。文章从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保护出发,探究网络时代背景下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分析提出了青海省非遗数字化保护设想。
-
乡愁记忆与江西非遗保护 2020-06-01
本文在考察城镇化进程与乡愁思潮兴起之关联的基础上,详尽阐述了乡愁记忆视角下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困境,并进一步提出了乡愁安放与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路径: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类进行整体性保护;夯实非遗保护群众基础,建立起长效人才培养机制;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跨越乡愁记忆下的时空差距;树立全省一盘棋的大局意识,统一部署,协同发展;加大非遗保护不力地区的财政投入,以政策扶持来平衡地区差异。
-
非遗传承:用实践演绎“见人见事见生活” 2020-06-01
非遗保护,贵州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02年,贵州就出台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12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发布;2013年,《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行动计划》实施;2014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印发,明确省级财政在原有基础上每年增加非遗保护经费1000万元,并要求各市(州)、贵安新区及各县(市、区)也要建立非遗保护发展专项资金。
-
“非遗”视野下赣剧社区保护与传承的理论探究 2020-06-01
赣剧历史悠久,传统厚重,是集弋阳腔、乱弹和昆曲于一体的综合型地方特色剧种,也是研究古代戏曲的活化石,其于2011年入选文化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赣剧进社区的理论探讨,不仅可以拓宽赣剧传承与保护的路径,同时也有利于打造特色社区音乐文化。鉴于此,本文从“非遗”保护的视域出发,对赣剧进社区的必要性、意义与价值、问题和对策三方面进行了详尽探讨,以期对赣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反思。
-
保护黄河水利遗产 讲好“黄河故事” 2020-06-01
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当前黄河大保护的重要工作。通过分析黄河流域水利遗产保存现状,识别黄河流域水利遗产在遗产保护、遗产利用、文化传承等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水利遗产本体保护利用工程、名城名镇名村水文化提升工程、遗产区背景环境整治提升工程、非物质遗产保护传承工程、水利遗产文旅结合发展工程、水文化传播交流工程等六项具体工作建议,为讲好"黄河故事"提供文化支撑。
-
农村非遗的现状以及保护与传承的几点思考 ——以周宁县为例 2020-06-01
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拥有丰富的与农业文明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大力开展非遗传播工作,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和保护意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起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用镜头、用笔墨、用声音充分展现中国非遗之美,展示非遗传承人和保护工作者的精气神,充分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21世纪,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当前就如何保护好农村非遗也上了热搜,这不仅仅是文化遗产的问题,还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目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已走向全球化,农村非遗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我们之所以要继承这些非遗,是因为它是历代祖辈留下的,是我们13亿人民共同的财富,是不可再生资源。非遗保护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可以让非遗和时代脱离,一定要保留乡村生活的魅力和风俗,这是中华民族魅力的结晶。文章结合周宁县的非遗实际,就当前农村非遗的现状及保护与传承提出几点思考。
-
以群众文化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对于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越发提高,其从属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我国数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印证,其来源于群众,最终也应该由群众予以传承.因此,全面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就显得极为重要.鉴于此,本文对以群众文化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
高职院校传承与保护“非遗”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以常州为例 2020-06-01
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要传承与保护好"非遗"资源,高职院校是主要的教育阵地。通过对常州的6所高职院校师生传承与保护常州"非遗"的抽样调查,研究判断常州高职院校传承与保护"非遗"的主要成果与不足,提出促进高职院校传承与保护"非遗"的对策:高职校开展"非遗"传承要结合本地经济、文化发展要求与当地特色;高职院校要完善"非遗"课程体系建设;高职院校要把"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教育和职教的产教融合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