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09)
新闻(12)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09)
学术交流(7)
非遗资讯(3)
政策法规(2)

共检索到 1321 条数据

  • 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模式——基于文化生态空间保护的视角 2020-06-01

    文化生态空间是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特定环境空间,加强对文化生态空间的保护,是实现特色村寨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的重点。文章运用文化生态理论、生态学理论及场域理论对基于文化生态空间保护的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活态传承模式开展探讨,并提出模式具体实施的对策建议:建立文化生态空间信息系统、确立文化生态安全识别标准、完善文化生态保护动力系统、构建文化生态保护监管机制。

  • 论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 ——以“安顺地戏案”为例 2020-06-01

    我国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大量的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一定的天然缺陷,这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不同程度的不法侵害。拿起法律武器走诉讼的道路是应对侵害的主要手段,而诉讼过程中又面临各种问题,只有了解并把握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保护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论文通过非遗第一案"安顺地戏案",分析诉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探寻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 “一带一路”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创新研究 2020-06-01

    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契机,依循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结合非遗自身特点,创新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拓展非遗生产性保护视野,更新非遗生产性保护手段,是当下非遗保护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赋予了非遗保护更重要的历史责任。

  • 民俗类非遗在当代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民俗是植根于民间沃土的活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众多类别中,民俗属于基础文化,保护传承好民俗文化是进行其他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和前提。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民俗不断变异、演化和发展,且生生不息。如何使民俗类非遗在当代更好地保护传承,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从科学辨析民俗事象,树立正确的民俗文化观;遵循民俗文化的演化规律,在保护中传承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复兴民俗文化;盘活民俗资源,发展有特色的民俗旅游四个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地深入探讨了民俗类非遗在当代的保护传承途径。

  • 高校图书馆对东北二人转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2020-06-01

    东北二人转是东北地域文化最集中、最具体、最彻底的体现。2006年东北二人转被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等学校的职能之一是文化传承创新,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开展二人转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图书馆的义务与责任。通过分析二人转文化在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图书馆在二人转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优势与策略,其目的使国家瑰宝二人转艺术健康茁壮成长,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 基于图像叙事的十字挑花非遗保护研究 ——以上海罗泾十字挑花为例 2020-06-01

    十字挑花是将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地域风情、民俗生活融合洗练而出的精湛指尖技艺,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审美与社会文化的双重价值。在高速城镇化进程之下的民间十字挑花,面临着文化生态与语境改写的种种挑战。论文试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泾十字挑花为例,从其经典纹样的图像叙事视角剖析其纹样承载的民俗蕴涵,以其纹样的仪式叙事动态过程,再现十字挑花于民俗心理以及社会生活中的调节功能,并以新时期活态化的民俗应用为十字挑花非遗提供再造与重塑之路径。

  • 浅谈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在博物馆的保护与利用——以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为例 2020-06-01

    一、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概述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是指通过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相关形式,对非遗传承人口述内容的具体记录。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既具有传统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也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有些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如民间文学)本身就是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蕴藏着非遗诸多的信息资源,为非遗项目的认定与逐级申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是证明非遗项目文化价值大小的凭证和依据。因此,真

  • 文化身份合法化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主体建构 ——以贵州省思南县傩文化传承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与传承人制度是我国"非遗"保护的重要举措,对保护、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非遗"保护的"完整性"、"活态性"特质要求文化保护过程中厘清政府、地方社区与传承人之间的权责关系,在文化传承实践中发挥三方优势并凝成合力。"非遗"保护工作需要强调"人"的文化主体性、提升个体"文化自豪感";"赋权"地方社区、文化遗产持有群体更多的话语权与决策权;在人们的文化实践中寻求传统文化基因向现代意义的转化。"非遗"采用主位承袭方式继承与创生"活态"文化有益于尊重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性,有益于增强人们对精神共同体的认同感,有益于培养地方社会"文化民主"意识。在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的时代,人类生命的丰富性同样需要尊重。将优秀的文化基因传承下去,既是人类的责任也是共筑"精神家园"的文化主体意识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