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21 条数据
-
武陵山区民族音乐非遗保护与开发利用分析 2020-06-01
武陵山区处于我国华南中部,是一个拥有深厚音乐文化底蕴的地区。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武陵山区的人民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本文首先分析我国民族音乐非遗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意义,其次阐述武陵山区民族音乐非遗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和问题,最后提出具体的实施举措并作出总结。
-
大师工作室引领下的非遗传承人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2020-06-01
随我国经济全方位的飞速发展,国家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度也开始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发展中正面临一些困境。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非遗传承人数量不足、非遗技能的传承发展系统性较差,这些问题都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困难重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意识、技术和规划,与国外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为提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质量,文章在分析当前非遗传承人培养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大师工作室引领下的非遗传承人培养策略,旨在为我国非遗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多有效的参考和建议。
-
基于用户角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研究 2020-06-01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保护,力图找到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商业化开发中保持自身特色和传统同时,又受到市场欢迎的方法和工具。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传承需求出发,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和传承需求的创新设计思路和工具。用户角色能够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特征转化和创新传承中的个性需要,能够从内涵、体验和市场等各方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设计提供有效的设计指导。通过构建目标群体和非遗传承人的角色,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以及市场需求、用户特征,用户角色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将非遗文化的精髓与人们的生活需求连接起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可以保持自身特征又能够成功进入消费市场,从而实现在新的时代延续保持自身的生命力。
-
文化地图测绘:理念、方法与实践——城市历史街区等活态遗产地保护的工具 2020-06-01
本文聚焦于对文化地图测绘的理念、内涵的介绍和阐释,分析其在城市历史街区等活态遗产地的保护中,尤其是在非物质要素可视化方面可发挥的作用,以及其对上海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可以做出的贡献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力求帮助研究者和实践者了解这一遗产保护的工具。
-
3D打印技术在河北非遗保护与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2020-06-01
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但由于其材质与工艺的特殊性导致不易收藏与呈现.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非遗保护与开发中得到了一定推广,本文基于3D打印技术的技术特征,以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为视角,对3D打印技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进行探究,旨在为河北非遗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思路
-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紫金奖”金奖作品《昔蓝,惜蓝》解析 2020-06-01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散落在乡间。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日益凸显。文章以南通二甲镇为例,探索"文化+"乡村振兴模式,挖掘乡土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价值,将文化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系统组织与既有空间环境的系统改造相结合,使乡村的产业振兴、农民增富与村镇环境的优化成为一个相互促进的综合事业,由此催生富有生命力的特色田园乡村,也由此实现民间非遗技艺的可持续活态传承。
-
搞好“非遗”保护 传承民族文化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财富。勤劳聪慧的郾城人民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妥善地保护、传承和合理地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也是漯河市郾城区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
广开思路,广开言路——全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培训班圆满落幕 2020-06-01
(本刊讯记者陈永鑑)为了提高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的能力素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2020年8月17日至8月20日,由陕西省文化馆主办的2020年全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培训班在汉中市南郑区开班。陕西省文化厅原副厅长、省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蒋惠莉、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副处长张智林、陕西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