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21 条数据
-
“一带一路”背景下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 2020-06-01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文献整理、实地走访,分析保定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问题,结合信息化时代背景,在媒体设备普及、非遗数据智库、网络移动平台和大众媒体传播方面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
-
基于社会变迁视角的非遗濒危传承与保护策略分析 2020-06-01
伴随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遇到极大的挑战.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变革,在悄然间转变了非遗传承的动力机制,各类多元化的高科技产品逐步取代传统技艺产品,而公共文化教育也进一步弱化了非遗的生存根基.基于此,本文立足于社会变迁视角,提出了一系列非遗传承与保护策略.
-
中国国家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整理研究 2020-06-01
中国国家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以下简称“中国国家级纺织类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指在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中国国家级纺织类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纺织产业发展,使国家级纺织类非遗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国家级纺织类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对于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对于国家级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景德镇柴窑的发展演变 ——基于国家级瓷窑作坊营造技艺传承人口述史料的整理与研究 2020-06-01
通过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家旺的口述,结合资料的查找、整理和分析,总结出景德镇柴窑自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景德镇沿用柴窑烧制瓷器,这一阶段为柴窑的过渡期;从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柴窑基本被煤窑取代,退出主流的生产序列,此为柴窑的衰落期;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柴窑被完全停烧,一批私营作坊的小型柴窑接力生产,此为柴窑的恢复期;从2009年开始,柴窑烧成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开始受到关注和重视,传承和保护成为了柴窑烧成技艺延续发展的主题,此为柴窑的传承期。
-
从复兴走向振兴—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道路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兴未艾,传统工艺美术在新环境下的文化属性愈加凸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实施中,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是中国非遗保护的核心内容,通过系列研培计划的开展,更好地推进了文化保护工作。同时,将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推广、特色文化产业打造及文化经济发展相融合,是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现象。当然,传统工艺如何抓住这一时代机遇,从复兴走向振兴,是一个有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展开的时代课题
-
非物质文化遗产IP资源创新性推广途径与策略探究——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为例 2020-06-01
数字文化产业时代,鼓励以非遗IP资源为核心,借助先进数字技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传统文化由数字化保护向创新性发展转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结合各地区非遗特色IP资源,打造诸多创新性非遗IP发展案例,总结其“5+”推广途径与策略,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IP资源的创新发展提供经验。
-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标准(三) 2020-06-01
优秀的保护实践活动不仅能为人类留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可作为参考,帮助各地的人们更好地保护非遗,交流文化。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挑选了最能体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项目集结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快来了解一下吧!
-
通化师范学院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再创佳绩 2020-06-01
通化师范学院非遗传承目前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级、省级、市级四级非遗名录30个非遗项目。其中世界级1项(长白山满族剪纸)、国家级2项(长白山满族剪纸、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省级16项、市级14项。2018年我校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再获佳绩:新获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基地1个;长白山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刺绣”“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