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09)
新闻(12)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09)
学术交流(7)
非遗资讯(3)
政策法规(2)

共检索到 1321 条数据

  • 徽州木雕的杰作:卢村木雕楼 2020-06-01

    2006年5月20日,“徽州木雕”与"徽州石雕"“徽州砖雕”并称为"徽州三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倘若要推举"徽州木雕"的代表之作的话,安徽省黟县卢村的"木雕楼",是最最没有争议的共识了。

  • 非遗活态传承的杭州精彩 2020-06-01

    数千年的文明演进与发展,在杭州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种原因,它们曾一度沉寂,处在失传的边缘:经过多年的保护和传承,在今天的杭州,越来越多的戏曲、民俗等非遗珍宝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融入人们的生活,绽放出迷人的光泽。

  • 民间歌舞艺术类非遗文化及其保护传承——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 2020-06-01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共和国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州,在这片古老神奇的雪域高原,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民族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尤其是民间歌舞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璀璨夺目,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对该州民间歌舞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以及传承人等进行了汇总说明,对保护和传承的现状进行了概述,期望能对非遗文化,这一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有所借鉴。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性开发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20-06-01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时保持原真性有利于提升游客满意度及重游意愿,本研究应用AHP法和Delphi法从保护性开发的角度对非遗旅游资源构建开发评价体系,以期达到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目的。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重构与适应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生态是指非遗文化与其环境之间的互动系统,而文化生态环境则是指主体进行文化的创作与传播等各项活动所需依存的环境和条件。国内外针对文化生态应用到非遗保护的研究工作多集中在非遗的整体性保护,或使用生态学的概念及理论研究非遗保护,研究不同非遗文化生态环境的内容较少。刘锡诚在《传承与传承人论》一文中认为,非遗是一种变化的文化,其形态以及内涵像水一样,不会停留在一个点上,而是会随着时间流逝发生“嬗变”。孙传明和刘梦

  • 致敬传统文化 寻找传承力量 ——走近民族非遗传承人(一)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情感的寄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说,民族非遗进校园,既是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亦是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实现特色发展的有益探索。

  • 设计,作为一种“手段”——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2020-06-01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社会上一直以来存在着“原生态”“本真性”与“活态性”“再造性”的探讨。这两种角度从更长远的影响来看,应该都只是一个暂时的阶段性手段。“保护”肯定是非遗的总要旨,但遗产的“复活”一定是个大方向,其间,设计可能会成为最好的嫁接和转换方式,而由此开创的保护与传承新建构体系,也将会成为一种大众生活综合体新格局的起点。

  • 试论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的核心 ——以侨乡江门市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的工作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非遗申报最终目的是保护好百年以上的非遗文化,本文就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方面,进行求真务实分析,就如何抓住申报"文化生态保护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申报中常遇到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