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21 条数据
-
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从娃娃抓起已成共识 ——非遗入校:固本铸魂打底色 2020-06-01
截止2017年底,现审批通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达到1300多项。自从2005年国务院第一次提出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我国已建立起从县级、市级、省级、再到国家级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许多学校将本地非遗文化课程引入校园,聘请校外专家、民间艺人到校授课,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起到了
-
新媒体语境下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思考与传承教育 ——以广东省音乐类非遗为例 2020-06-01
一、前言自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成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尤其是音乐类非遗给人以多层次和丰富的感受。对于广东省音乐类非遗的学术研究,正逐渐从单一转向多角度的研究,文化遗产数字化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
河湟“花儿”歌词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以朱仲禄、冶进元的创作为例 2020-06-01
花儿是西北地区的山歌、情歌、徒歌,是民间的口头诗歌艺术."花儿"分为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花儿"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历经了三个重要阶段: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老爷山花儿会、丹麻土族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二郎山花儿会和宁夏回族山花儿入选国家非遗名录.2008年1月26日,文化部下发了《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花儿"被纳入"民间文学"范畴开展保护.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中国申报的"花儿"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非遗人的战“疫”之路 2020-06-01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许不像白衣天使一样能够逆流而上、千里驰援武汉,或许也不像“最美建设者”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建起伟岸的“火神山”与“雷神山”,守护一方平安。但是,他们依靠文化与艺术的力量为疫情中的人们搭建起了一座精神上的堡垒。这就是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非遗工作者们。他们满怀深情与担当,积极加入到抗击疫情的宣传队伍中,组织非遗传承人共同吹响战“疫”集结号,通过非遗作品讴歌人间大爱、传递必胜信心,充分发挥了鼓舞士气、稳定人心、凝聚共识的重要作用。
-
日本民俗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初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新时代博物馆功能的重要体现,博物馆通过其收藏、保存、研究、展示、教育和传播等技术,深入探寻非遗事项的社会功能、文化内涵以及传承、创新与应用,以行之有效的保护路径盘活遗产,使之仍可为现代社会生活服务。民俗博物馆的非遗保护实践,在国际社会已有诸多成功经验与案例。论文撷取邻国日本若干类型的民俗博物馆案例,从民俗博物馆参与非遗保护的学术研究、地域振兴、手工艺生产性保护以及节庆仪式传承等不同角度,探讨了日本重要无形文化财的保护经验,以此为我国民俗博物馆的非遗保护提供参考与借鉴。
-
近五年非遗类综艺节目发展状况调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综艺节目是随着近年来国家和社会群体对非遗保护的关注而逐渐出现的一种新的概念,属于综艺节目的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非遗类综艺节目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节目元素,在节目内容或形态上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整合、包装、再创作的综艺节目,即只要与非物质文化元素相关的综艺节目形态,都可称之为非遗类综艺节目。狭义的非遗类综艺节目是指以展示、传播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
-
“福建非遗专题展示”走进第三届进博会 2020-06-01
2020年11月5日至1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隆重举办。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与福建省商务厅联合主办、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福建省贸易促进中心共同承办的“福建非遗专题展示”在“生态福建丝路扬帆”福建展演展示馆精彩亮相。
-
粤剧《玉簪记》重排首演成功 2020-06-01
2020年10月10日晚七点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粤剧《玉簪记》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成功重排首演。该剧讲述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这一对少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和道法清规的约束,相恋结合的故事。由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粤剧省级非遗传承人蒋文端,国家一级演员林家宝联袂主演,并特邀古琴艺术“岭南”派省级非遗传承人谢东笑参与创作,提供古琴指导及古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