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21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进程中的“异化”行为分析 2020-06-01
近年来,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生产性保护"开发的推动下,对非遗文化胡乱打造、随意包装以及对其文化精神不负责任的传播和解读,使相当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化"为某些地方、某些人的"生财之道";非遗的传承形式与价值内涵已几近丧失;非遗的传承主体(传承人)也大多丧失了话语权,在"发展创新"的大旗下,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迎合市场。于是非遗主体主动让位,利用者则反客为主,任意市场化。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下去,我们将会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 2020-06-01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和传承脆弱等特点,许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减少和消亡的态势,亟需抢救和保护。本文在对我国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有益做法,从行政法、刑法、知识产权法三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法律保护的建议。
-
国家级非遗项目“常州吟诵”的内涵及其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吟诵作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文化表现形式是"文学、音乐、语言"三者的融合。自"非遗"的角度,从涉及学科和文化表现形式探析国家级非遗项目"常州吟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传承实践,探讨如何做好"常州吟诵"的保护和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 2020-06-01
随着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也由传统的口传心授向多元化发展。尽管随着时代的转变,传承人的主体地位依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关键,但促进传承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一直是非遗发展的永恒主题。因此,积极营造非遗的文化生态环境,探求非遗文化认同和活态性保护模式,增加传承人身份认同和传承的自为意识无疑是提高非遗存续力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前社会文化环境下非遗传承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思考。
-
非遗侗锦织造技艺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发展研究 2020-06-01
侗锦又称"诸葛锦",古称"轮织",是一种世代相传的纯手工织物,是中国"女织"文化的活化石,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濒危的生存现状于 2008 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数字化保护的现状入手,结合侗锦织造技艺,提出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发展路径,完善对非遗侗锦基础性研究,让数字化技术真正融入非遗之中,成为它生命的一部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下去,并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
新媒体多元化形式下的非遗数字化保护探析 2020-06-0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保障社会精神文明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越来越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越来越复杂。然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一条科学发展道路,即通过新媒体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具有明显的可行性,它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有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民化的目标。基于此,本文将着重探究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开展现状及其创新发展途径。
-
博湖县乌图阿热勒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 2020-06-01
本文以博湖县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乌图阿热勒村为个案,考察当地蒙古族牧民继承下来的民俗文化的生存现状、存在形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和研究非物质文化现象中存在的问题.从带有共同性和典型性的从事"非遗"现象入手,讨论由此带出的传承和保护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不限于某一传统手工技艺,它带有相当的普遍性,要解决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生的负面作用和破坏力,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关注
-
基于天津大运河沿线“非遗” 文化保护与活化设计的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0-06-01
大运河作为天津历史意义上的"母亲河",孕育了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因大运河而生、依大运河而兴,天津城市的形成、演变,与大运河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挖掘保护、传承创新运河及其"非遗"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水平艺术设计人才梯队和体系建设,将会成为实现运河文化复兴的重要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