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09)
新闻(12)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09)
学术交流(7)
非遗资讯(3)
政策法规(2)

共检索到 1321 条数据

  • 跨文化教育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保护"为主题,在融合访谈调查及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挖掘"非遗保护"与"跨文化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结合跨文化教育理论视野中的跨文化交流、反身性构建、身份认同等分析工具,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教育实践研究。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跨文化教育的双重领域,不仅拓展了"非遗保护"的文化教育维度,还为跨文化教育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生成新的研究路径及价值;在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路径的同时,还有助于唤醒、加强传承人的文化参与、身份认同及社会交流,进而为非遗保护与发展营造内生动力。

  • 台州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现状研究 2020-06-01

    随着社会格局和文化生态的变迁,单一的口传心授已难以担负维系体育非遗薪火相传的重任,通过学校教育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成为全世界的共识。运用实地考察法和文献资料分析法等方法对浙江省台州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浙江作为我国非遗保护综合试点省,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就;台州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颇丰,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为校园传承开展投入了一定的物力人力及政策支持,但校园传承的规模及效果尚未达到预期。

  • 关于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的思考 2020-06-01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革,基于当前形势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了不小的挑战,但同时也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推动传承机制的建设进程.鉴于此,各地区应深入剖析当前的具体发展现状,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展开积极的整理工作,加大开发力度,不断探析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本文主要以非遗传承为探究视角,思考如何有效建设传承保护机制

  • 浅谈适用于AR技术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已近20年,走过了不少弯路,慢慢摸索过程中逐渐找到了原汁原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指导思想。在新兴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种新兴的AR技术越来越受到非遗保护人的热爱。文章主要从AR技术作为一种原汁原味保护非遗的新工具出发,探讨了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合利用AR技术来保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保护思路。

  •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体现,其展现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对地方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我国"六小民族"之一的赫哲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内涵丰富、极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非遗项目开发的商业化、传承人缺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困境。文章在梳理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著作权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探究依托立法,保护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

  •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发展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 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展现了一个民族、一个群体、一种文化的表达形式或重要特征,同时也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体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文风貌。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非遗保护与传承迎来了新机遇、新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要确保非遗的生命力。"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非遗的静态保护,激活了非遗的活态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有效路径探索——以善琏湖笔为例 2020-06-01

    习总书记说:"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重视.本文以善琏湖笔为例为例,阐述非遗传承与保护重要性,以高校非遗传承有效机制为载体,探索更有效的非遗传承与保护路径

  • 民众生活中的岫岩满族皮影戏及其传承保护 2020-06-01

    岫岩满族皮影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文重点呈现了民众生活世界中岫岩满族皮影戏的现实存在状态及其传承与保护。不断式微、陷入困境的岫岩满族皮影戏,一方面展示了民间社会在非遗整体性保护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昭示出统合政府和民间社会双元主体力量在公共文化非遗保护中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