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5)

共检索到 5 条数据

  •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是全球化更加深度发展的时代,现代化和现代性进程也与日俱深。民间文化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转换,进入人类文化遗产的天地,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文化观念上的思想解放运动,更是一出全民性接受全球化事实并汇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去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非遗保护行动,获得了世界性声誉,也为国际社会贡献了非遗保护的独特智慧与经验。在破解非遗主客体身份纠缠的哲学悖论时,中国找到了打开难题的钥匙。

  • 人类学视角下的“非遗”保护理论、方法与路径 2020-06-01

    从人类学的观点来看,文化在不断适应社会和自然环境中不停发展改变,存活于当下社会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能例外。所有“非遗”都是动态和不断变化的,所谓动态意味着它不仅与历史有关,与现当代有关,还应该与人类的未来发展有关。另外,从整体论看,既要将非遗放在动态的时间维度中来理解,也要将其放在复杂的杜会空间中来审视,看到它是后现代社会和知识化社会的产物,不仅是被保护的“遗产”,还是参与新的社会建构的“资源”。人类社会从开发自然资源时代转向开发“人文资源”时代,与人文资源紧密相连的“非遗”正体现出其未来性的重要价值。

  • 遗产与旅游引发的思考——以泰山煎饼为例 2020-06-01

    该文章以泰山煎饼为例,介绍与其相关民风民俗、信仰、文学,指出将其作为旅游民俗产品研发,具有重要经济文化价值。与此同时,我也注意到泰山民众生产生活方式地变迁对泰山煎饼手艺传承造成消极影响,对比之下延伸开来,探讨各方利益主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表明自己的对待非遗保护的建议。

  • 面向传承和传播的非遗数字化研究 2020-06-01

    一、研究背景全球化背景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信息时代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机遇,数字人文的出现促进了人文学科与技术的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活化、隐性等特性对非遗数字化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二、国内非遗研究现状从发文机构角度分布统计,发文数量较多的科研机构大多集中在广东、北京、湖北、山东、重庆等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区域。从期刊来源角度分析,相关论文遍布几乎所有类别期刊,说明非遗研究已经进

  • 何以“原生态”? ——对全球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 2020-06-01

    对应于中文语境"原生态"一词的"本真性"(authenticity)早在2011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决议规定禁用或慎用。而在中国音乐界,"原生态"仍被作为代表着非遗保护方向的标准词汇广泛使用。"原生态民歌"从"民歌"到"唱法"在一定意义上经历了一个被建构的过程,更经历了语境化、去语境化与再语境化的过程。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立场的不同步,造成"原生态民歌"登上大众传媒后,歌手与学者在诉求上亦存在根本差异。我们有必要对"原生态"现象及其透射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多样性问题进行深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