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8)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8)

共检索到 18 条数据

  • 江西万载有机农业发展经验及启示 2021-08-26

    江西万载有机农业发展经验及启示

  • 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性与历史价值的挖掘和保护 2020-06-01

    本文结合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对于系统历史性考证和筛查的工作内容,诠释了历史性认定的明确标准,阐述了历史价值物质性表达和非物质性表达的载体,并根据考据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其分为文献类和实物类。本文根据当前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普查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历史价值挖掘与保护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对历史性判断标准认知不深刻、缺少农业文化遗产历史价值辨识性工具、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民众保护意识淡薄、历史价值延伸空间受限等问题,提出抢救口述材料、建设工具化的遗产历史价值评价标准体系、创造专业人才孵化环境、加强遗产地文化干预以及协调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等建议,以期为农业文化遗产历史价值的挖掘与保护提供建议和对策参考。

  • 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制茶技艺传承与利用* 2020-06-01

    我国是茶的故乡,制茶技艺历史悠久,不同类别茶叶(绿茶、红茶、黑茶等)的传统制作技艺类型多样;目前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茶文化遗产比重较大,其中作为技艺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传统制茶技艺已多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茶技艺的传承与利用对茶文化遗产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传统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从农业文化遗产的视角来看,制茶技艺的传承与利用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和历史三个方面:经济价值表现为茶叶经济与产业的发展,文化价值包括茶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历史价值表现为历史传承、利用和创新。本文针对当前制茶技艺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并借鉴成功案例的经验,为制茶技艺遗产传承与利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 基于地方依恋理论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海淀区上庄镇京西稻作系统为例 2020-06-01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同于一些其他门类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化的遗产保护,它主要是通过依靠当地的村民作为维护主体,进行动态式保护,并以动态式保护理念作为指导思想的。实际上,遗产地的保护和居住地人们的意识、心态紧密相关,当前我国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并未引入"地方依恋理论",也并没有完全从村民的角度出发探讨遗产保护,这是目前我国遗产地保护的缺失。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将地方依恋理论应用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去,通过聚类分析不同特征的人群具有怎样的能力与需求,探索不同维度下人们的需求,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 农遗出良品 文化传千年 ——第十七届农交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展区侧记 2020-06-01

    伴随着欢快的旋律,身着哈尼族服饰的少女载歌载舞,演绎着来自哈尼梯田稻作系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古歌》,很是"吸睛";3米多长的黑龙江方正剪纸,内容丰富,工艺细腻、制作精美,展示着农民丰收的喜悦,引来参观者驻足欣赏;哈尼梯田红米、青田田鱼、敖汉小米、从江糯禾、崔庄古冬枣、铜陵白姜等琳琅满目的遗产地农产品,占满展台,令人目不暇接……在第十七届中国

  • 基于传承“恭城油茶”非遗文化的中职观光农业经营实训基地建设 2020-06-01

    中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几千年的社会文明,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恭城油茶"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老百姓饮食、养生、生活息息相关。就中职学校观光农业经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打造传承非遗文化标志,提出顺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基地建设项目,通过职业教育体系融合非遗文化,培养标准化非遗技艺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 浅论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开发 2020-06-01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动态决定着农作物的产量,以及农民的收入,而农业的种植技艺和生长加工工艺也将会成为我国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特殊地区的特殊性农作物种植技术和传统手法,如广西北部湾的海水稻,淮安的稻田养蟹、盱眙龙虾等,都可称为地区性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由于对此方面的重视度不够,所以在保护与开发层面上仍有欠缺和不足。对此,该文就以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作为研究重点,通过以案例形式分析当前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与对策,以期促进农业非遗的有效开发,同时发挥其较高的作用与价值,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播与传承。

  • 万载有机农业产业化之路 2021-08-26

    万载有机农业产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