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3 条数据
-
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 2020-06-01
研究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提升以非物质文化资源为精髓的陕西省品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次研究主要从五个批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序分布特征、类型结构特征、地理分布和流域分布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1)陕西省各批次省级非遗均聚集于西安市,且呈现出申报成果逐渐减少的特征;(2)类别齐全但类别间差距悬殊,其中最丰富的是传统技艺类,最缺乏的是传统医药类,各类别间具有阶梯型结构特征;(3)在宏观区域以关中区域为主,陕北、陕南区域较为分散;中观市域大体上呈以西安市、渭南市及咸阳市等周边城市为集聚中心,延安市和汉中市为两个基本点零散分布的格局;其流域分布特征与研究区内主要河流的分布关系密切.
-
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2020-06-01
文章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探析长江经济带1 29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国家级非遗在各省、市上有明显差异,整体具有空间聚集的分布态势,呈现"三核两带"的"人"字形分布结构。从类型来看,曲艺、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集聚特征最明显;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民俗类有较强集聚性;传统医药类集聚性较弱,趋于随机分布;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在区域内集聚程度最弱。长三角地区是所有类型非遗的高密度核心区,黔东南地区和鄂湘黔渝交界也有大量非遗集中。社会经济环境中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文化和人口对长江经济带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力较大,而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形地貌和水系的影响力相对较小,但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两维度因素的交互作用对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力更为显著。最后,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提出优化长江经济带非遗空间布局及保护开发的建议。
-
绵阳市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 2020-06-01
分析了绵阳市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级别和类型结构、总体区域分布、乡镇区域分布以及河流分布的空间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因素、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对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对绵阳市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
中国东北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 2020-06-01
在漫长的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东北地区的先民们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东北地区按照不同申报单位共有196项非遗获批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些遗产分布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空间中,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在历史的脉络中,东北地区非遗发源于先秦,成熟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总体特征,集聚性和团带性特征明显,少数民族非遗在东北非遗中占据重要地位。影响东北非遗创造与传承的外在因素主要是人口迁移和民族融合,民族的群落化集聚生存则是非遗创造与传承的内在因素。
-
“一带一路”中国沿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020-06-01
一带一路是我国面对世界发生复杂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等众多挑战所提出的发展战略,其目的就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与我国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共同提高和发展。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GIS地理分析法,分析我国沿线各省市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一带一路"中国沿线体育非遗级别分布各异,类型多样,呈条、带状分布,有集聚特点,并结合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性的意见,这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一带一路”中国沿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 2020-06-01
一带一路是我国面对世界发生复杂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等众多挑战所提出的倡议,其目的就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与我国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共同提高和发展.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GIS地理分析法,分析我国沿线各省市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一带一路"中国沿线体育非遗级别分布各异,类型多样,呈条、带状分布,有集聚特点,并结合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性的意见,这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长江流域民歌非遗代表项目的地理分布* 2020-06-01
我国政府于2004年8月宣布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十多年的推进,现已先后批准并公布了四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以长江流域298项民歌非遗代表项目为对象,运用分区统计、专题图呈现的方法对长江流域青藏、滇黔、巴蜀、荆楚、吴越五大音乐文化区的民歌代表项目之地理分布进行观察。一则客观呈现研究对象的空间现状,二则为相关部门决策及学界的深度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0-06-01
基于点格局分析、核密度分析、热点聚类等方法,以中国4批次3 140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分布模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1)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呈聚集分布态势,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2)从类别来看,表演艺术类聚集于京津冀与冀鲁豫、长三角、粤闽沿海、湘鄂贵地区;传统手工艺类聚集在长三角、陕晋交界、京津冀地区;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类聚集在长三角及黄河下游地区;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类主要分布于京津冀地区;社会实践、仪式与节庆类多分布于东南沿海。(3)从批次来看,前两期非遗项目较多;后期更重视经济不发达地区非遗项目的开发。(4)非遗项目的两个分布高核区分别位于京津冀和长三角。(5)非遗分布趋向于地势比较平坦、气候温暖宜人、水资源丰富、阔叶林为主的平原和低山地区,以及历史文化悠久、民族聚居、经济较发达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