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49)

共检索到 349 条数据

  •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文化衍生品创意设计研究 2020-06-01

    以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背景,探究地域性文化衍生品设计为目的。从天津非遗在民众中的认知度与美誉度切入,提取和凝练地域性意象符号,并将其应用于非遗衍生产品创新设计中。在顺应时代需求的同时,延续地方文脉、地脉。以非遗资源利用为基点,提出非遗衍生产品的地域性创新设计方法,并将该方法初步应用于天津非遗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为非遗产业化开发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向。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产教融合探究——以三灶编织、三灶鹤舞为例 2020-06-01

    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将非遗文化融入艺术设计实践,将非遗元素运用于课程教学,积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文创产品。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带领学生让艺术创作形式多样化,促进艺术设计实训教学,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学生了解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将其有机地融合到艺术设计中。本文从三灶编织和三灶鹤舞两种非遗文化中找到新的构思,开拓艺术品市场,实现文化资源与高校艺术设计产教融合发展。

  • 分享经济背景下的通道非遗创新人才培养有效途径探析 2020-06-01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当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时代发展状态,同时也是人们必须要接受和面对的时代挑战与时代特征。共享经济以及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在人们面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非遗创新人才进行培养,也成为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待保护。然而,我国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才其数量却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如何培养非遗创新人才,是当前社会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平台建设研究 2020-06-01

    在当今大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呈现出一种尴尬的局面,保护与传承后继无人的现象比比皆是。大学校园是文化传承与学习的场所,大学生是学习文化的优秀群体,同时也是传统文化新一代的继承者,校园非遗网络平台建设有利于区域非遗文化的传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实现非物质文化的文化再生即文化创新。

  • 创新性发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现代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在保持"本真性"的基础上,运用新的科学因子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典型案例探讨在现代传播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与形式、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凸显"非遗+"等现代发展理念在创新驱动中的积极作用。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高校素质教育对接路径新探① ——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 2020-06-01

    随着社会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遇到困境,高校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肩负紧要的历史重任;同时“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整个过程对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建设有着重大意义。无论从“非遗”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其内涵文脉,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校素质教育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还容易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进程,着力打造形成一个更系统、更科学、更高效的优秀人才培养模式。

  • 浅谈非遗景泰蓝技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与传承 2020-06-01

    景泰蓝技术作为中国著名的特殊金属工艺品类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同时作为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技术进校园"是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在学生的课内课外活动中增添一定的景泰蓝相关技术活动不仅仅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开拓眼界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是推进景泰蓝技术传承与发展的开拓性思路和创造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可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可以给予我们重大启示,促使我们做好以景泰蓝技术为代表的非遗相关工作

  • 稷山螺钿漆器工艺在高校中的转化与创新 2020-06-01

    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是承载着山西特色风情的传统手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双创"的大背景下,高校应成为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阵地,如何在高校中对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进行转化与创新是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文章在分析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针对高校各专业的学科特点,将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在高校中进行转化与创新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