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49 条数据
-
基于非遗视角下的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0-06-01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各族人民继承发展而来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我们有责任去保护与传承,有必要去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艺术高校是培养艺术类人才的专门基地,把“非遗”融入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艺术类学生吸取民间艺术营养,扩大文化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培养符合我国国情需要及全球化大环境下所需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艺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互联网+”背景下非遗万载夏布营销创新研究 2020-06-01
夏布是以苎麻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纯手工麻织品,本文主要研究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夏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万载夏布"既刚又柔、色泽诱人",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万载夏布生产日渐衰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对此,本研究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探究万载夏布营销现状与问题,以互联网营销手段为基础,基于互动模式的大数据营销创新体系,打造线上线下万载夏布营销新模式,取代原有的单一传统销售方式,让"非遗"活在当下,让文化走进生活。
-
非遗传承与创新中的艺术类高职教育改革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财富,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发扬,这是非常必要且关键的。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核心教育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如何承担光荣使命,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突破自我、大胆创新,未来,去创造美好的新生活,这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者们值得深思的首要问题。本文针对非遗传承与创新中艺术类高职教育的改革做出了具体的探究,希望能为学生们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双向发展带去积极的影响。
-
传统民俗文创与沙湾古镇老龄化产业的互动探索 2020-06-01
当今中国已进入快速老龄化的社会发展阶段。根据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本课题采用社会学研究方法,以广州市沙湾古镇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对沙湾老龄化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程度和文化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推动当地老年人群体与回乡青年共同进行传统文化创新创业;旨在探索出一条多元融合式的老龄化文创社区发展模式。本文明确指出当下中国进行的文化建设,需要以多元化融合和多方受益为建设目标,将年轻一代的文创理念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与非遗文化传承、老龄产业链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最终打造出"老有所用,少有所为"和"老有所为"的老龄事业理想家园。
-
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思考——以非遗传承人研修班为中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同时也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源泉。我们保护它的目的,就是确保这一源泉永不断流。但在当下,“创新”思潮影响下的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由于过于强调“提升、改造与利用”,开始对非遗的原真性、整体性和传承性造成重大伤害。保持文化多样性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应该将“传承”置于首位,省思当前实行的各类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班。
-
文山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研究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山壮族地区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但是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文山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延续过程中逐渐萎缩甚至消失。创意经济的全面兴起正好为文山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此,要进行"非遗"传承人培训创新;"非遗"文化的认知创新;"非遗"传承机制的创新;"非遗"传承路径的创新;创新传承文山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优秀民族文化。
-
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的非遗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明与心智的产物,它是真实的历史存在,是民族文化与文明的根基。在日新月异、变化万千的信息社会,我们更应该将其传承下去。当然,传承不是以固有的形态,而是以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形态和方式予以延续。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是地方非遗传承的适宜场所,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特征,使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能够落到实处。
-
黑龙江非遗艺术符号的保护和应用——以雪雕为例 2020-06-01
黑龙江传统文化史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于黑土地传统文化的凝练,具有深远的价值。而跟随社会进步和习俗不断的演变,本就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更快速的消失,寻求更多更新颖的保护措施意义非常。本文从黑龙江非遗中包括的一些民间艺术的人文、美学等艺术赏析的角度出发,联系雪雕艺术的不断创新,造型和体裁多元化等方面,论述其在雪雕艺术的构思中新的内涵理解,和逐步走向深入实践的方式方法,并为黑龙江非遗的保护提出新的方案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