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 条数据
-
民间信仰与区域认同:国家级非遗“五猖太平灯”的历史传承与文化意蕴 2020-06-01
五猖太平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至花灯"的主要灯种之一,历史悠久、寓意丰富,集民间歌舞杂耍、原始工艺、宗教信仰等原生态文化符号为一体,凝聚着当地百姓的集体记忆,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对"太平灯"的考察兼顾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视角,一方面通过"空间"描述,考索其历史源流,揭示其在"变"与"不变"中发生、发展的空间状态与区域结构;另一方面,廓明其演绎形式,以解密其中蕴含的多重文化内涵,依据仪式的普遍性辨识出其"偶像"与"真身",有益于探索传承和保护以"五猖太平灯"为代表的区域性、小众型非遗之路。
-
地方高校如何传承区域非遗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界定为:面临“被各社区、群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我国是非遗大国,而随着现代生活的演变,传统非遗一方面大受国内外文化消费者的喜爱追捧,一方面又正面临严重的人才危机、传承危机。本文从教育的角度,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后、传承有序的现实途径。希望为读者们带来思考,也带来启迪。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区域性美术馆作用初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中国历史文化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近些年来,随着全国范围内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各个地区都挖掘、整理、保护、推广了大量
-
论新时代区域性艺术类“非遗”应用传承的发展策略* 2020-06-01
应用性保护解决了“非遗”当下存在的合理性,激活其外在商品层面的市场经济价值,通过其自身的市场价值的体现,使之能够有自我造血的能力。然而,从固化的保存到应用激活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市场的商业化,传承生态的断裂,协同共享和开放性意识不够,造成的文化艺术精神实质的迷失,社会性的共同应用的缺位。加之,文化自信的不足,造成了国际性的宣传力度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探究其问题产生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根源,探索新时代区域性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应用传承发展策略,无疑成为当下极其重要的问题。
-
依法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 2020-06-01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出台,标志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也标志着非遗保护的探索日趋规范和成熟,对世界非遗保护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2018年12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标志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办法》是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而出台的,已于2019年3月1日正式施行。